三菱银行的“保守”与“野心”:一场关于信任的豪赌
上周路过银座时,我又看到了那栋标志性的三菱银行大厦。说实话,每次路过这里,我都会想起2016年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下午——当时我为了开一个公司账户,在三菱银行的柜台前足足等了两个小时。那位头发花白的客户经理反复核对着我的文件,那种近乎偏执的谨慎让我差点当场放弃。但有趣的是,八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使用这个账户,甚至把主要业务都放在了这里。
这种矛盾体验让我开始思考:三菱银行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或许恰恰藏在这种令人抓狂的“保守”背后。
在金融科技席卷全球的当下,三菱银行依然保持着某种老派的经营哲学。他们不急于推出花哨的APP功能,不像某些新兴网络银行那样大肆宣传即时到账——这种策略表面上看是在数字时代落伍,但仔细想想,或许这正是他们的精明之处。当每个人都沉迷于“快”的时候,三菱银行偏偏在“慢”上做文章。他们的系统升级总是晚人一步,但每次升级后的稳定性却让人意外;他们的服务流程繁琐得令人发指,但几乎从不出错。
我记得去年与一位在金融厅工作的朋友聊天时,他半开玩笑地说:“三菱银行的系统老旧得像是从昭和时代穿越来的,但偏偏是这些老系统,在每次金融震荡时都最扛得住打击。”这话虽然带着调侃,却道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在金融这个行业,有时候“慢”比“快”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不过最让我着迷的是三菱银行近年在东南亚的布局。表面上他们依然保持着日系银行特有的谨慎作风,但实际上却在实施着一场精心设计的扩张。他们在越南和印尼的贷款业务增长快得惊人,而且专门盯着那些被欧美银行认为“太冒险”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种策略看似矛盾——在国内保守得像个古板的老绅士,在海外却比风险投资家还要大胆。
我不禁怀疑,这或许是一种更高维度的风险对冲:用海外市场的激进收益来平衡国内市场的低增长,同时又用国内市场的稳定性来为海外冒险兜底。这种双重人格式的经营策略,让人很难用传统的金融理论来解读。
但话说回来,三菱银行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对待危机的态度。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们是少数几家没有大幅裁员的日资银行;疫情期间,他们又推出了那个被同行嘲笑为“太过仁慈”的贷款延期计划。这些决策从短期看都是在损害股东利益,但长期来看,却为他们赢得了难以用数字衡量的信任资本。
也许在算法当道的时代,这种“反效率”的经营哲学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当所有银行都在用大数据计算客户价值时,三菱银行还在用那种老派的方式经营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很脆弱,需要付出高昂的维护成本;但一旦建立,就会变成最坚固的商业壁垒。
如今每当我看到年轻人抱怨三菱银行的APP不够酷炫时,总会想起那位头发花白的客户经理——他当时对我说:“金融的本质不是速度,而是确保在您最需要的时候,我们还在那里。”
在这个追求极致效率的时代,这种想法听起来简直不合时宜。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合时宜,让我们在深夜能睡得踏实一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