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前同事老王。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私募经理,如今顶着一对熊猫眼,手里攥着厚厚一叠国诚投资的宣传材料。”兄弟,帮我看看这个项目靠不靠谱?”他压低声音问我,眼神里闪烁着那种我太熟悉的、赌徒式的光芒。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来问我国诚投资的朋友了。

一、光鲜外表下的”中国式套路”
国诚投资的官网做得相当漂亮——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那些闪耀的业绩数字、豪华的办公环境照片、西装革履的精英团队,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号:我们很专业,我们很靠谱。但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十五年的老油条,我太清楚这些表面功夫的成本有多低了。
记得2018年爆雷的某P2P平台吗?他们的宣传片可是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国诚的投资策略说明书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组合——”量化对冲套利”、”跨境资产配置优化”,本质上和当年那些”创新金融产品”的包装手法如出一辙。
二、收益率背后的数字游戏
他们主推的那款年化12%的固收产品,我特意做了个压力测试。按照披露的投资标的构成,在现行市场环境下要实现这个收益,要么是风控模型存在重大漏洞,要么就是…嗯,你懂的。
有个业内朋友跟我透露,国诚某些产品的实际资金流向和报备材料存在”创造性差异”。这让我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阜兴系”案,也是用类似的资金池玩法,最后坑了上万投资者。
三、监管迷雾中的灰色地带
翻遍国诚的所有公开材料,最让我警惕的是其模糊的监管归属。他们自称”受多重监管”,但在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却语焉不详。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像极了三年前暴雷前夜的某家知名财富管理公司。
去年参加金融论坛时,有位不愿具名的监管人士私下说:”现在最头疼的就是这类游走在私募和非法集资边缘的机构。”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飘向会场里某家机构的展台——巧了,正是国诚的竞争对手。
四、我的建议:三个致命问题
如果你正在考虑投资国诚,不妨先当面问他们这三个问题:
1. “能否出示具体某只产品完整的资金流向凭证?”
2. “过去三年投诉纠纷的具体处理情况是怎样的?”
3. “风控团队中有几位真正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
我敢打赌,大多数理财经理的回答都会很”艺术”。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国诚前员工酒后吐真言:”我们的培训重点从来不是金融知识,而是话术演练。”
五、更危险的趋势
最令人担忧的不是国诚本身,而是整个行业正在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生态。上周和某券商资管老总吃饭,他无奈地说:”现在老老实实做投资的,反而募不到钱。投资人都被那些敢吹牛的公司惯坏了。”
这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前夜。当时提醒风险的人被当成傻子,直到雪崩的那一刻。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是每次换了个剧本。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海国诚投资靠谱吗?我的回答是:当你在陆家嘴的电梯里,听到保洁阿姨都在讨论某家机构的理财产品时,就该知道答案了。
(写完这篇文章,我给老王发了条微信:”晚上请你喝酒,顺便给你看看我2018年写的《如何识别理财骗局》那篇旧文。”)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