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雅加达的某个潮湿午后,我和当地一位小型纺织厂老板坐在路边摊喝咖啡。他刚收到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IFC)的一笔贷款——年利率12%,附带必须采购指定欧洲国家设备的条款。”他们说是来帮我们发展的,”他苦笑着搅动杯底的糖,”但我怎么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推销?”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 Group)这个庞然大物。表面上,它是扶贫救世的白衣骑士,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投放数百亿美元。但剥开理想主义的外壳,你会发现其运作逻辑本质上仍是资本的游戏——只不过玩家换成了各国政府,赌注则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最讽刺的是,世界银行一边倡导”良治”,一边却与某些腐败政权保持着微妙共生关系。记得2019年在某中亚国家,当地官员得意地向我展示世行资助的公路项目——这条路恰好连接总统家族拥有的矿产区与港口。当发展贷款成为巩固权力的工具,那些精美的发展报告读起来就像黑色幽默小说。
或许我们该承认,世界银行本质上是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实验场。它用优惠贷款打开新兴市场,为跨国资本铺路;用结构性改革条款,让发展中国家接受自由市场理念。就像我那位印尼朋友经历的:得到资金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整套西方经济模式。这种”附带条件的援助”,某种程度上是新殖民主义的精致变体。

但令人沮丧的是,现阶段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当新冠疫情期间世行紧急提供千亿美元援助时,批评者都暂时沉默了。也许就像某个深夜我和一位离职世行经济学家喝酒时他说的:”这个系统有问题,但拆了它,可能连现在这点进步都没有。”
最近他们开始大谈气候变化和性别平等——这很聪明,既符合政治正确,又开辟了新的贷款领域。不过当我看到世行某份报告用25页论述如何用区块链技术帮助非洲女性创业时,不禁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赋能,还是又一场精英群体的自我感动?
世界银行就像个充满善意的巨人,脚步却总是踩碎沿途的蚂蚁。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完善这个巨人的步伐,而是培养更多本土的发展主体——让资金、决策权和真正的发展需求重新连接。
下次再去雅加达,我该告诉那位纺织厂老板:世行的贷款可以拿,但别忘了在合同缝隙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毕竟在发展的游戏里,规则从来都是既可以被遵守,也可以被重新诠释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