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件小事:当梦想撞上现实的下水道井盖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遇到了一个满脸油光的年轻人。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商业模式”、”用户痛点”之类的词汇,嘴里不停念叨着”这次一定要融到Pre-A轮”。凌晨三点,当我第四次去续杯时,发现他趴在桌上睡着了,口水浸湿了那张画满箭头的商业计划书。
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模样——以为只要有个好点子,世界就会为你让路。后来才明白,创业更像是深夜在陌生城市找厕所:你知道目标在哪,但每个转角都可能踩到狗屎。
一、那些创业导师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市面上99%的创业建议都是正确的废话,就像告诉你”要呼吸才能活着”一样毫无意义。最荒谬的是那个被说烂的”找到痛点”理论——仿佛世界上还存在着某个未被发现的刚需,等着某个天才去解救。
我认识一个做智能硬件的老哥,花了两年时间研发能监测宠物情绪的项圈。产品发布会上,他的演示犬戴着项圈当场尿在了投资人鞋上。这个价值800万的笑话告诉我们:有时候你以为的痛点,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真正的创业机会往往藏在两种地方:要么是把旧事物重新包装(看看那些所谓的新零售),要么是把高端服务白菜化(比如把私人教练变成Keep)。这没什么可耻的,Instagram最初就是个滤镜app,美团最早干的就是团购电影票。
二、创业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有个奇怪的现象:创业者总爱炫耀自己有多惨。凌晨三点的朋友圈定位在办公室,配文”连续48小时没合眼”;言必称”all in”,好像不把身家性命押上就不够悲壮。
我管这叫”创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明明被创业折磨得死去活来,却对这种痛苦产生了病态的依赖。去年我投资的一个90后团队,为了赶产品上线集体住进了办公室。两个月后他们的CTO在演示时突然昏倒,送医查出心肌炎。有意思的是,这个事故后来成了他们融资故事里最动人的章节。
这很荒谬不是吗?我们默认创业就该是场苦修,却忘了问:如果连创始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这样的企业能走多远?我认识最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反而是那些每天准时遛狗、周末绝不回邮件的人。他们的秘密很简单:创业是场马拉松,而傻逼才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长跑。
三、关于钱的黑色幽默
所有创业课程都会教你写商业计划书,但没人告诉你融资本质上是个大型PUA现场。投资人问”你们怎么盈利”时,就像约会对象问”你未来五年规划”,标准答案永远要包装得光鲜亮丽,哪怕你心里想的是”先活过下个月再说”。
最讽刺的是融资成功的那一刻——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钱,却也签下了卖身契。我见过太多团队在融资后反而不会做事了,每天战战兢兢想着怎么对投资人汇报。有个做教育SaaS的哥们,A轮后硬是把产品改成了投资人儿子做作业用的工具,结果当然死得很惨。
现金流才是创业公司的氧气面罩,这个道理我是在差点窒息时才真正明白。2018年我们账上躺着2000万融资款时挥霍无度,买最贵的服务器,租CBD的豪华办公室。等到真的要赚钱时,发现团队早就失去了精打细算的能力。现在我的电脑贴着一张便签:”假装没有融到钱”。
四、给妄想创业者的解毒剂
如果你看完以上还坚持要创业,以下是几条可能救命的建议:
1. 先学会算账再谈理想。能说清楚每分钱去向的人,比满嘴颠覆的人活得久。
2. 招人时多看看对方的业余爱好。我最好的工程师是个业余魔术师,他说编程和变魔术一样,都是创造不可能的艺术。
3. 定期做”假设明天就倒闭”的压力测试。这个习惯让我们在疫情初期砍掉了60%业务,反而活了下来。
4. 准备个”愚蠢想法笔记本”。把每个灵光乍现的”天才创意”记下来,三个月后再看,你会感谢当初没立即行动的自己。
最后说个真事:上周我又去了那家五道口的咖啡馆。你猜怎么着?那个睡着的年轻人现在开了三家连锁店,做的是……共享充电宝。他笑着说:”什么改变世界,我就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手机没电时的焦虑,才是真正的刚需。”
所以你看,创业成功的关键,可能就是把那些高大上的词汇翻译成人话: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找到有人愿意付钱的理由;所谓执行力,就是今天能做完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所谓风口,就是恰好站在了厕所排队最长的那一侧。
现在,问问自己:你准备好迎接这场荒诞又真实的冒险了吗?记住,真正的创业者不是在商业计划书里,而是在解决问题现场——那里没有聚光灯,只有满手油污和时不时冒出来的脏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