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大刘的微信语音。背景音里婴儿在哭,他声音沙哑:”老张,国融证券那个‘稳盈宝’能买吗?媳妇催着给孩子存教育金…”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我在他们朝阳门营业部,盯着不断跳水的自营理财产品净值,后背渗出的冷汗把衬衫黏在了真皮沙发上。
一、牌照时代的”幸存者游戏”

在金融街混过十年的人都懂,像国融这种”腰部券商”的生存逻辑。他们不像中金中信能躺着吃IPO承销饭,又没东方财富的互联网基因,只能在监管套利的夹缝里跳踢踏舞。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那会儿,我亲眼见过他们某支”类固收”产品说明书里,把城投非标包装成”AAA级国企供应链金融”的骚操作——用加粗小字注释的复杂交易结构,连我们这些老油条都要研究半小时才看明白。
但你要说他们不靠谱?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AA级券商,年报上白纸黑字写着1.7万亿托管规模。去年可转债承销还冲进了行业前二十,比某些名字唬人的”国际证券”实在多了。这就像问路边摊的卤煮火烧卫不卫生——吃了三十年的大爷会抹着嘴告诉你:”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二、客户经理的”话术攻防战”
上个月陪朋友去开两融账户,穿着三件套的客户经理小王给我们泡茶时,手机屏保是他三岁女儿在迪士尼的照片。”我们最近有款年化6.8%的收益凭证…”他边说边把宣传页往我们这边推,我突然注意到他西服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
这些细节让我想起证券业协会2022年的数据:全行业客户经理平均从业年限1.7年。当你把血汗钱交给一个自己都可能在下个月被考核淘汰的年轻人时,他口中”资产配置方案”的靠谱程度,大概相当于让快餐店店员给你定制减肥食谱。
三、那些年报里不会说的”潜规则”
去年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酒醉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小券商能抢到我们的债券承销?”他伸出三根手指,”返费、返费、还是他妈的返费!”这种行业毒瘾般的潜规则,最终都会转嫁到投资者头上——可能是某个资管计划突然下调估值,也可能是信用债违约时比别人慢半拍的处置速度。
但话说回来,在A股这个赌场里,真正”靠谱”的玩家又有几个?我认识个私募大佬,专门挑小券商开拖拉机账户打新——”他们的系统风控就像筛子,但正因如此…”他眨眨眼没往下说。这大概就是中国式智慧的吊诡:有时候”不靠谱”恰恰是最大的套利空间。
四、普通人的生存法则
回到大刘的问题,我最后这么回复:”如果你能看懂他们产品说明书第17页的《特殊情形处理机制》,就买;如果只看懂首页的年化收益率,就存银行。”后来他发来张截图——某互联网银行的3.2%定期存款认购确认书。
在这个刚兑信仰崩塌的时代,或许真正的靠谱,就是承认自己根本判断不了谁靠谱。就像我那个在国融干了八年的前同事说的:”我们自己买理财都只敢挑货币基金,你们倒敢信那些花里胡哨的结构化产品?”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新闻弹出”国融证券某营业部因代销违规被采取监管措施”。你看,金融市场永远比编剧更有幽默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