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早上,我匆匆赶到小区对面的银行网点,却发现卷帘门紧闭,只留了张A4打印纸:”周六对公业务暂停,个人业务请至市中心总行办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究竟还需要多少实体银行?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十年前,要是有人说银行周末不开门,大家肯定觉得天经地义。可现在呢?外卖能半夜送到家门口,便利店24小时亮着灯,连政府办事大厅都开了周末窗口,偏偏银行——这个每天和老百姓钱袋子打交道的地方——反倒保持着某种”贵族式”的营业时间。
我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私下跟我说过他们的苦衷。表面上朝九晚五,实际上每天早上七点半就要到岗接钞车,晚上扎账对票经常忙到七八点。要是真全面开放周末营业,恐怕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的不是客户,而是那些已经累得够呛的银行柜员。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谁还整天往银行跑啊?我上次去银行柜台还是半年前为了办房贷面签。平时转账用手机,买理财用APP,连换个外币都能在自助机上搞定。某种意义上,银行网点周末营不营业已经成了个”伪命题”——真正需要柜台服务的人抱怨连连,而大多数年轻人根本想不起来要去银行。

但事情总有另一面。上个月替我奶奶去银行查养老金,看见好几个老人围着智能柜员机手足无措。大堂经理忙得团团转,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刷脸、怎么输密码。这些老人习惯了存折上密密麻麻的打印记录,对手机银行里那几个数字总是不放心。对他们来说,银行周末开不开门,真的是个大事。
有意思的是,银行自己似乎也在纠结。一方面拼命推广线上业务,缩减线下网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高端社区开设”周末私人银行沙龙”,摆上咖啡点心,专门服务VIP客户。这倒让我想起个讽刺的画面:普通老百姓在紧闭的银行门口张望,而隔着一层玻璃,贵宾室里正欢声笑语——金融服务也在悄悄划分着阶层。
也许问题的本质不在于银行周末该不该上班,而在于我们的金融服务是否真的做到了普惠。如果所有业务都能线上办理,如果老年人能轻松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如果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那么银行营业时间自然就不再是个问题。
所以下次再看到银行周末关门,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为什么你们不开门”,而是”还有什么服务是必须我到场才能办的”。当银行不得不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留住客户时,反倒说明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做得还不够好。
不过说真的,要是哪天所有银行都宣布7×24小时营业,我大概又会开始怀念那个能让我暂时逃离金融服务轰炸的周末了——人就是这么矛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