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权威理财银行排行榜”,眼神里闪烁着发现宝藏的光芒。我抿了口啤酒,忍不住给他泼冷水:”老兄,你信这个?我三年前就被这套排名坑过两万块。”
这事说来可笑。当时某家银行在”创新理财产品”榜单上高居第二,我冲着排名买了他们的结构性存款。结果到期收益率还不如隔壁大妈存的定期——人家可是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最讽刺的是,第二年那家银行居然在”风控能力”榜单上又拿了前三。
我们总迷信排名,就像相信星座运势的少女。但你知道吗?这些榜单的评选维度简直比女朋友的心思还难猜。有的看重资产管理规模,有的盯着APP下载量,还有的竟然把”社交媒体热度”也算进评分体系。我见过最离谱的,某股份制银行因为找了顶流明星代言,次年就在”年轻人偏爱度”榜单上蹿升了12个名次。
真正让我警觉的是去年参加某行业论坛的见闻。某个评委私下吐槽,说收到过银行寄来的”评测资料”,里面直接附了张五星级酒店自助餐券。当然这可能是玩笑,但当你发现连续三年排名前三的总是那几家舍得投广告费的银行时,难免会产生某种联想。

不是说所有排名都不可信。但与其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榜单,不如学学我老婆的土方法——她把本市二十多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微信加了个遍,每天看他们朋友圈发什么产品。时间久了,哪家银行真在推好东西,哪家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心里门儿清。上个月她抓到一个某城商行限时开放的高收益产品,年化比同类高出0.8个百分点。
最近我反而更关注银保监会公布的投诉量排名。虽然数据枯燥得像隔夜馒头,但至少真实——哪个银行坑客户多,哪个银行服务差,数字不会撒谎。有意思的是,某些在”用户体验排行榜”上稳居前五的银行,投诉量居然常年稳居前三,这黑色幽默够写本小说了。
说到底,理财这件事最骗不了人的是结果。我邻居张老师退休十年,从来不看什么排名,就认准家门口的信用社。人家凭着”三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浮50%”这个雷打不动的政策,愣是比我在各大银行间辗转腾挪多赚了台新能源汽车。
下次再看到理财排名,建议你先查查发布机构的背景,再看看评选标准里有没有”合作推广”这一项。记住,真正的好银行就像好对象,不需要天天上电视自夸,时间自会证明它的价值。
(喝完最后一口啤酒突然想到)对了,听说最近有家外资银行把客户投诉解决时长纳入了KPI考核,这个指标可比什么APP界面美观度实在多了。可惜啊,这类真刀真枪的指标,从来进不了闪光灯下的排行榜。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