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收到老同学阿强的微信语音,背景音里还夹杂着婴儿啼哭:”兄弟,快帮我查查这个钱坤证券靠不靠谱!我丈母娘把养老钱都投进去了…”他的声音里那种熟悉的焦虑感,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春熙路茶馆里,那个把毕生积蓄交给”区块链理财顾问”的张阿姨。
—

一、牌照背后的”灰色默契”
打开钱坤证券官网,”中国证监会批准”的烫金标志确实醒目。但你知道吗?去年某家同样持牌的券商,就因为代销违规私募产品被罚了760万——这就像给你一把符合国标的菜刀,但没人保证你不会用它来切地沟油。
我翻遍近三年的处罚记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地方性券商最常见的违规不是没有牌照,而是把牌照当”免死金牌”用。比如去年曝光的”飞单”事件,业务员私下承诺8%年化收益,合同却写着”预期收益不构成保证”。这种精致的谎言,往往披着合规的外衣。
—
二、客户经理的”话术攻防战”
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假装成月入2万的小白领去钱坤证券开户。客户经理小王热情得让人不安,他办公桌上那本《证券营销话术大全》比砖头还厚。当问到风险时,他的回答堪称教科书:”我们当然不能承诺收益,不过您看这支新能源基金,过去三年平均年化…”
这让我想起健身房推销会员卡的套路——不撒谎,但精心挑选事实。最吊诡的是,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销售行为,反而成了行业心照不宣的”专业能力”。
—
三、比查资质更重要的事
1. 警惕”合规性通货膨胀”:当所有平台都宣称自己持牌时,牌照就变成了最低标准而非保障。就像去餐厅不能只看营业执照,还得看后厨。
2. 关注”沉默的违规”:真正危险的不是无证经营,而是持牌机构的擦边球行为。比如把高风险产品包装成”稳健理财”,这种操作在投诉记录里比官网的资质公示更真实。
3. 建立”反推销免疫力”:我教阿强做了个实验——让客户经理用书面形式重复口头承诺。结果对方立刻改口说”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你看,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
四、一个证券业老兵的真心话
前阵子约某券商合规部朋友喝酒,他苦笑着说:”我们现在是带着镣铐跳舞,合规成本每年涨30%,但业务部门觉得我们挡财路。”这种撕裂感,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正规军”会偷偷开小差。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钱坤证券正规吗?不如问问——在KPI和合规的天平上,他们更倾向哪边?这个答案,或许藏在客户经理闪烁的眼神里,藏在合同最小的那行免责条款里,但绝不会出现在金光闪闪的资质证书上。
(写完这篇文章,我给阿强发了条语音:”周末带上合同,我找做尽调的老同事帮你看看。记住,在金融圈里,太热情的笑容和太高收益的产品一样可疑。”)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