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回苏北老家,正撞见邻居王大爷蹲在田埂上捣鼓手机。走近才发现他正在通过江苏农商行的APP给在外打工的儿子转账,粗糙的手指在屏幕上谨慎地滑动,像在抚摸刚抽穗的稻苗。”以前要坐三轮车颠簸二十里路去镇上,现在稻子还没收完,钱就到娃卡里了。”他咧嘴笑时,手机屏映出他眼角的沟壑——这个画面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某种程度上,江苏农商行的网上银行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金融下乡运动。但有意思的是,这套数字系统并没有像城市网银那样追求”去人化”,反而在虚拟界面里保留了某种乡土社会的温度。你会发现他们的转账页面至今保留着”代发粮食补贴””新农合缴费”等入口,密码重置甚至还能通过村镇代办点人脸识别——这种”半数字化”的生态,恰恰暴露出农村金融转型的深层矛盾。
我曾在某互联网银行做过用户体验设计,当时团队嘲笑农商行系统”土得掉渣”。但现在想来,那种刻意保留的”笨拙感”或许才是智慧。城里人追求极致效率,但农村用户需要的是”有温度的误差空间”——就像王大爷每次输密码总要错两次,系统会弹出语音提示”大爷别急,慢慢输”,而不是冷冰冰的”密码错误剩余1次机会”。
不过最让我忧虑的是场景错配。去年疫情期间线上贷款突然暴增,但后台数据显示近三成农户把本该用于春耕的贷款转去买了P2P理财——数字金融放大了资金流动性,却没能同步构建风险认知的堤坝。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见到的捕黄鳝的竹笼,能进不能出的设计保护了猎物,而现在的网银系统是否也该有类似的”智能过滤机制”?

有意思的是,江苏农商行最近开始给转账金额超过5万的用户自动触发视频客服确认。这种”数字+人情”的混合模式,某种程度上重构了消失已久的信用社信贷员角色。或许未来的农村金融数字化,不该是冰冷的技术替代,而是用数字技术放大传统信任网络——就像他们最新版APP里加入的”邻里转账白名单”,本质上就是把村头大槐树下的信用关系数字化了。
站在2023年的数字鸿沟前,我们发现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技术落地,而是如何让技术学会”弯腰”。当城里人都在讨论元宇宙银行时,江苏的稻田间正上演着更深刻的变革:那些带着泥土味的指纹留在手机屏幕上,正在重新定义什么叫做”有温度的金融”。
或许某天,王大爷们会用VR眼镜查看稻穗长势,但那一刻,他们需要的可能仍然是能听懂苏北方言的语音助手——毕竟科技可以飞跃,但土地永远需要扎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