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预设边界的资本游戏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咱们这市场为啥总像绑着沙袋赛跑?”我没接话,知道他指的是什么——那个让无数境外投资者挠头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股市,做空机制总是戴着镣铐跳舞?
这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时亲眼所见的一幕。某券商营业部门口,一位满头白发的大爷攥着交易单喃喃自语:“不是说好了只会涨吗?”当时创业板单日暴跌8%,但融券通道早就被临时掐断。大爷可能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市场下跌时他不能像隔壁炒美股的儿子那样反向操作。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市场设计带着某种“父爱主义”的底色。监管层似乎默认大多数散户就像不会游泳的孩子,与其放任他们在深水区冒险,不如直接把泳池深度控制在1.2米——虽然玩不尽兴,但至少不会淹死。我认识的一个90后操盘手曾调侃道:“咱们这儿连跌停板都设了7%的缓冲垫,生怕投资者心脏受不了。”
但问题在于,这种过度保护真的奏效吗?去年某新能源龙头暴雷时,连续十几个跌停板里,那些提前嗅到气味的机构投资者明明有机会通过做空对冲风险,结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净值缩水。这就像明明看到暴雨要来,却不准你带伞——美其名曰“避免淋湿”,实则剥夺了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工具。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严防死守做空机制时,地下灰色渠道却在野蛮生长。某个私募圈聚会上,我亲眼见过有人演示如何通过跨境互换工具间接做空A股——门槛之高让普通投资者望尘莫及。这种“精英特权”式的风险对冲,恰恰与监管想要保护的公平性背道而驰。
或许我们真正该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做空”,而是如何打破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就像给孩子学自行车,总不能永远装着辅助轮。最近科创板引入的个股期权试点让我看到某种转机——虽然还是戴着护具学步,但至少开始承认投资者需要更复杂的风险管理工具。
说到底,市场成熟的标志不是永远上涨,而是能否学会与风险共舞。当某天大妈们聊天时不再只说“哪个票要涨”,而是讨论“该怎么对冲持仓风险”,那才是真正值得喝一杯的时刻。
(注:本文基于市场观察与行业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