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条变成真金白银:一个老信贷员的应收账款沉思录
上周在杭州一家茶室里,我盯着对面王老板的黑眼圈,突然想起十五年前他父亲揣着两条中华烟局促地站在银行门口的样子。如今儿子接过服装厂,张口闭口都是”保理融资””反向保理””供应链金融”,但眼底的焦虑和当年他父亲如出一辙。
“我这有ZARA三百多万的订单,验货单都签了,就是货款要拖90天。”王老板的茶杯在指尖转得发慌,”听说现在能用应收账款提前变现?”
这场景我太熟悉了。从最早拿着纸质承兑汇票跑断腿,到如今区块链电子凭证线上秒贷,工具在变,可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饥渴症从来就没根治过。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这些玩金融的到底是在输血,还是发明了更精致的吸血工具?
去年深圳电子厂李总的事让我耿耿于怀。他用某巨头的应收账款做质押贷了八百万扩大生产线,结果巨头突然调整账期政策,资金链当场断裂。现在想起来,那套智能风控系统再先进,到底算不出大买家的一个政策变动。机器永远不理解,中国生意场上的白纸黑字,有时候不如酒桌上的一句口头承诺。

最讽刺的是,现在某些平台把应收账款证券化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散户。那些买理财的大妈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掏钱买的可能是某家小工厂给品牌代工的运动鞋货款——而这批鞋现在还堆在东莞的保税仓库里等着清关。
但话说回来,这玩意儿确实救活过不少企业。2019年寒冬,山东那家零部件厂靠着三一重工的电子付款承诺函续命时,老板在视频那头抹眼泪的画面做不得假。金融工具从来是双刃剑,关键看握刀的手有没有温度。
我越来越觉得,应收账款融资本质上是在赌人性。赌核心企业会不会仗着强势地位突然变卦,赌小微企业主会不会拿着钱去炒房而不是组织生产,赌银行客户经理为了业绩假装看不见贸易背景的瑕疵。所有的区块链、大数据、智能合约,说到底都是在给人性这个黑洞打补丁。
最近令我警觉的新趋势是,某些平台开始用AI给应收账款自动评级定价。把海螺水泥的票据和某个县城小超市的赊销账款放在同一个算法里量化——这简直像用游标卡尺测量爱情般荒诞。机器永远读不懂某张承兑汇票背后,是采购经理收了五箱茅台才盖的章。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更笨的办法:信贷员重新跑工厂看流水线,摸着发烫的注塑机判断产能真实性,蹲在仓库门口数进出货车。金融科技越发达,我越怀念老行长说的那句话:”风控最好的传感器,是踩过车间油污的皮鞋底。”
茶凉了,王老板最终选了某产业平台的线上保理。看着他扫码授权上传合同时,我突然想起他父亲当年在借款合同上按红手印的样子。两代人的融资史,从鲜红指印到电子签名,进步的到底是效率,还是我们对风险的敬畏心?
(后记:离席时王老板小声问我,能不能把ZARA的订单拆成三份找不同平台融资——看,人性的博弈永远比金融创新跑得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