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收尾那几天,我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K线图,突然想起去年在成都茶馆里偶遇的一位老股民。他一边剥着花生米一边说:“节后行情?那得看节前有多少人憋着尿。”这话糙理不糙——市场的情绪有时候真像膀胱容量,憋得越久,释放时越难以预测。
今年节前的缩量震荡特别有意思。表面上看是假期效应,但深层次里藏着机构们的精妙算计。他们像在玩一场“看谁先眨眼”的游戏,既不敢大幅加仓怕被节后黑天鹅啄伤,又不愿轻仓错过政策红包。这种纠结我在2018年经历过,当时以为贸易战够糟了,结果现在回头看,那会儿的市场至少还有明确的对标物。
现在最让人头疼的是预期紊乱。消费数据看着红火,但商场柜台后的销售员会偷偷告诉你,客单价在下滑;旅游人次创新高,可民宿老板抱怨利润薄得像兰州拉面里的牛肉。这种微观体感和宏观数据的割裂,让价值投资者像在雾里找路标——GPS显示你在高速上,实际轮胎正陷在泥泞乡道。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值得玩味:越是政策暖风频吹的板块,节后反而容易高开低走。就像去年狂吹的元宇宙,国庆后追进去的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倒是一些被冷落的传统板块,像闷烧的炭火慢慢发烫。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节前悄悄布局港口股,理由荒诞却精妙:“全球供应链越乱,码头越像春运火车站——再挤也得收站台费。”
资金面最近有个微妙变化。北向资金仍然被当作风向标,但内资的调仓节奏开始显现独立性。就像跳交谊舞时,原本跟着领舞的搭档突然加了自创舞步。这种若即若离的互动,让节后的板块轮动带着某种爵士乐式的即兴感——主旋律还在,但每小节都有意外音符。

说到风险,现在最怕的不是明枪而是暗箭。美联储加息这类明牌反而好应对,真正棘手的是那些藏在财报细节里的“幽灵”。比如某消费龙头看似业绩增长,细看却是靠延长供应商账期撑起来的,这种数字游戏就像用美颜相机拍X光片,终究骗不过解剖刀。
站在十月下旬回望,或许该换个视角看待节后行情。它从来不是独立片段,而是全年剧情的重要转场。就像沏茶时第二泡的滋味,既取决于首泡的火候,又影响着后续的余韵。那些急着在节后第一天就下重注的,像极了盯着秒表等日出的人——真正重要的不是太阳跃出地平线的瞬间,而是之后持续照耀的温度。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茶馆老股民最后说了句更糙的:“管他节前节后,韭菜盒子趁热吃才香。”现在琢磨起来,这话里藏着比分析师报告更深的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