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卡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焦虑的起点
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在比较钱包里的卡片。其中一人轻描淡写地抽出工行理财金账户黑卡时,另一人的表情瞬间变得微妙——那种混合着羡慕、嫉妒与一丝不安的神情,让我突然意识到,这张被戏称为”平民黑卡”的塑料片,早已超越了金融工具的范畴。
说实话,我第一次拿到这张卡时也曾暗自得意。当时客户经理特意压低声音:”这是我们为优质客户准备的专属产品。”那种被特殊对待的错觉确实令人受用。但三个月后我就发现,所谓的”专属服务热线”和其他客服热线共用同一个等待队列,所谓的”专属理财经理”每次见面都在推荐同一款保险产品。
最讽刺的是,这张卡的设计本身就在制造认知失调。磨砂黑的卡面试图模仿运通黑卡的高冷,但右下角”中国工商银行”的烫金字样又时刻提醒着你:这终究是国有大行的产物。就像给奥拓贴上了兰博基尼的标,骨子里还是那个追求规模效应的金融机构产品。
我认识的老王甚至为此付出了实际代价。为了维持所谓的”优质客户”身份,他不得不把200多万流动资金长期存放在接近零利率的账户里。”客户经理说季度日均不足100万就要降级,”他苦笑着晃了晃黑卡,”这哪是贵宾卡,分明是人质证明书。”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酸葡萄心理。但数据显示更有意思:工行2022年财报显示,理财金账户客户流失率同比上升3.2%,而同期大众客户流失率反而下降。当银行把精力过度集中在”伪VIP”服务上时,或许正在错过真正的蓝海——那些需要专业理财指导的中产阶层。
最近让我恍然大悟的,是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智能分级服务”。没有实体黑卡,没有客户经理的糖衣炮弹,完全根据实际资产配置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这种去符号化的尝试,反而让金融回归了本质——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张黑色塑料片,而是真正专业的财富管理。
现在每次看到有人炫耀黑卡,我总会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句话:”她声音里充满了金钱。”而当下的现实可能是,我们钱包里的卡片,正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金融幻象。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