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咖啡,他神秘兮兮地问我:“你说现在投哪个P2P平台最靠谱?我看某某排名网站上A平台排第一,但贴吧里有人说它快暴雷了。”我盯着杯中晃动的咖啡沫,突然意识到——我们都被“排名”这两个字绑架了。
三年前我也痴迷于各类理财排行榜,直到在某号称“评级AAA”的平台折损了半年工资。那家平台当时在各大榜单上都稳居前三,页面做得比银行官网还光鲜,客服说话比空姐还温柔。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排名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合谋:平台花钱买曝光,评级机构赚推广费,而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却真把广告位当成了诺贝尔奖榜单。
有意思的是,最近某第三方评级机构被曝收“评级服务费”,费用高低直接关联排名位次。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挑西瓜——最显眼位置的未必最甜,可能是摊主给城管交足了摊位费。
真正值得关注的排名维度,从来没人认真排过

与其盯着年化收益率排名(那玩意儿和赌场赔率表没啥区别),不如做个“平台高管从业背景调查排名”。我做过粗略统计,高管团队有超过5年银行风控经验的平台,存活率是草根创业团队的3倍以上。
更该做个“股东穿透图谱透明度排名”。某知名平台去年暴雷后,大家才发现其实际控制人名下还有十几家空壳公司互相担保,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股权结构,在行业鼎盛期居然还能在某个权威榜单上排进前十。
排名悖论:越需要参考排名的人,越看不懂排名
我邻居王阿姨最近迷上了各类理财排行榜,但她分不清“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的区别,也不知道该查央行征信中心还是互金协会披露平台。这就像给不会游泳的人一张全球最佳冲浪点排名——排名再权威,跳进海里照样溺水。
真正资深的投资者反而很少痴迷排名。他们更关注借款项目的信息披露深度,会研究某个车贷平台安装的GPS定位器是第几代产品,会比较不同平台对借款人社保缴纳记录的核查颗粒度。这些细节,从来没有哪个排行榜会帮你比对。
当下最讽刺的排名现象
现在最火爆的反而是“维权难度排名”。某个投资者社群里,大家根据平台暴雷后的报警响应速度、经侦立案效率、债转股方案诚意度,给爆雷平台做了一套反向排名。排名第一的那家平台,因为实际控制人跑路时忘带公章,反而给投资者留下了更多追索证据——黑色幽默到了极致。
或许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心清盘排名”。某平台主动清盘时,CEO每天开直播汇报资产处置进度,连办公室绿植都折价变现计入兑付资金。这种平台哪怕曾经排名垫底,也比那些打着“国资背景”旗号、暴雷后连夜撕掉招牌的“前十平台”值得尊敬。
说到底,P2P排名就像婚恋网站上的推荐指数——算法可以算出收入房产学历,算不出人品责任和担当。下次再看到金光闪闪的排行榜时,不妨先查查这个评级机构自家员工投了哪家平台。毕竟身体比嘴巴诚实,而真金白银的投资选择,比任何精心编排的排名都更有说服力。
(写完看了眼窗外,又一家曾经位列TOP10的平台大楼亮着零星灯火,不知道是在做最后的清算,还是在准备下一份光鲜的排名申报材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