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口诀失效时,我们该相信什么?》
老张上周在微信群里转发了第37版”炒股必胜口诀”,附带一个呲牙笑的表情。我盯着那句”早上大跌可加仓,下午大涨要减仓”,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反复强调”量化模型已经让口诀变成中世纪巫术”,而他们手边的iPad正闪烁着每秒刷新30次的K线图。
这大概是我第无数次看到这类口诀流传。说来讽刺,最早教我”五日不破十日线,后市必定有大戏”的师傅,在2015年熔断时赔掉了准备给儿子婚房的首付。现在他改行做财经自媒体,每天在直播间喊着更新的口诀,打赏榜前排总是那几个熟悉的ID。
或许口诀真正的魔力不在于预测准确性,而在于它给混沌市场强行套上的叙事框架。人类大脑天生排斥随机性,宁愿相信”三阴不吃一阳买”这种押韵的鬼话,也不愿承认自己其实在玩一场没有规则的概率游戏。我见过最资深的交易员,在决策前总要默念自创的口诀——这本质上和运动员的赛前仪式没什么不同,都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心理锚点。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发现:当AI开始批量生成”智能投顾口诀”,当ChatGPT能在一秒钟编出200条押韵的技术分析秘诀,那些曾经带着烟火气的经验结晶,突然就变成了可批量复制的数据垃圾。某次测试中,我把近五年所有公开口诀喂给算法,结果生成的新口诀比90%的民间大师版本更符合历史回测数据——虽然它们本质上只是统计学的文字游戏。

最讽刺的莫过于,现在真正还在信奉口诀的,反而是那些开发量化模型的工程师。上周和某个私募算法负责人喝酒,他醉醺醺地说团队最新策略里嵌入了”月底效应”的修正参数:”你知道的,就是那句’月底绿买月初红卖’,我们测出来1971年至今在A股的有效性是57.3%,比扔硬币强点不是?”
或许所有口诀最终都会变成这样:不是用来预测未来,而是用来安抚当下。就像暴雨中行车,明知雨刷器跟不上雨速,但还是会把它调到最快档——至少这样看起来像是在做些什么。
所以现在听到有人神秘兮兮地分享新口诀时,我反而会注意他敲键盘时的小动作:是不是在发抖?是不是反复删除又重写?这些细节比任何口诀都更真实地映照着市场的脉搏。毕竟真正的交易逻辑从来不在那些押韵的句子里,而在人类试图隐藏却总会泄露的恐惧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