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一位外汇交易员老张。他苦笑着给我看手机上的监管通知:”又来了,’展业三原则’检查。”他的表情让我想起那些被迫背诵”八荣八耻”的小学生——知道很重要,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原则一:了解你的客户(KYC) —— 一场精心设计的假面舞会
“我们比客户他妈还了解他们,”老张啜了一口美式,”但问题在于,他们告诉我们的,和我们真正知道的,往往是两回事。”
KYC原则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客户身份、财务状况和交易目的。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这变成了一场客户与金融机构间心照不宣的表演。客户填写表格时,有多少人会如实填写”资金来源于岳父的灰色收入”?而我们这些从业者,又有多少人在面对明显可疑的资金来源时,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我记得有个客户,填表时勾选了”工资收入”,但他的交易频率和金额明显与申报的月薪3万不符。当我委婉询问时,他神秘地笑了笑:”兄弟,有些事情,知道得太多对谁都没好处。”那一刻,我明白了KYC的本质——不是真实的了解,而是合规部门需要的”了解证据”。
原则二:合适性评估 —— 谁来决定什么是”合适”?
“合适性”这个词本身就充满讽刺。我们给一位退休教师推荐低风险产品时,他嗤之以鼻:”我在澳门玩百家乐的时候,你们还在穿开裆裤呢!”
合适性评估要求我们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产品。但现实中,风险偏好问卷往往沦为形式——客户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高收益,而不是被”保护”。
更吊诡的是,当我们严格按照评估结果推荐保守产品时,客户转身就去了那些承诺”保本高收益”的地下钱庄。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在保护客户,还是在把客户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原则三:信息披露 —— 当透明变成免责声明
信息披露原则要求我们向客户充分揭示产品风险。于是,我们创造了长达30页的产品说明书,里面充斥着”可能”、”或许”、”不保证”等字眼。
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一位客户在产品协议上签字时,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反正看不懂,看了也白看,”他耸耸肩,”我信的是你这个人。”
这揭示了金融业最荒诞的现实:我们越是追求形式上的透明,实质上的信任就越发稀缺。那些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与其说是保护客户,不如说是保护我们自己免于诉讼。
三原则之外:灰色地带的生存智慧
在外汇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我逐渐明白:真正的展业艺术不在于严格遵守三原则,而在于在原则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们会为明显可疑的交易寻找”合理”解释,会在评估问卷上”适当调整”客户的风险等级,会把关键风险提示放在不显眼但符合要求的位置。这不是因为我们不专业,而是因为完全僵化的合规会让业务寸步难行。
监管者希望用规则消除所有风险,但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与收益的博弈。当规则过于僵化时,只会催生更隐蔽、更危险的规避手段。
结语:原则之上,还有常识
三年前,我经手过一个案例:一位家庭主妇坚持要投资高杠杆外汇产品,她通过了所有KYC和合适性评估,也签署了风险披露文件。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她根本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最终,我婉拒了她的开户申请——虽然这违反了”客户至上”的商业原则。
她后来找到另一家机构开了户,三个月后爆仓。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专业不是机械地执行三原则,而是在必要时,有勇气打破原则,遵从常识与人性的判断。
在这个算法与合规主导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恢复的,是那种基于经验与直觉的、不完美的专业判断。毕竟,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表格上的数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