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老同学张明。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连续创业者,此刻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发呆。”又一家创业板公司被ST了,”他苦笑着搅动咖啡,”三年前他们上市时,我还羡慕得要死。”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创业板和主板的区别,远不止是上市门槛和股票代码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两个平行宇宙,上演着截然不同的资本故事。
1. 规则游戏:创业板的”叛逆期”与主板的”中年危机”
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吗?创业板指一度暴涨150%,而同期上证50只涨了不到30%。当时有个段子说:”主板是给丈母娘看的,创业板才是给自己玩的。”这话虽然刻薄,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创业板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是个”野孩子”。
监管层给创业板的定位很明确——支持创新成长型企业。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市场似乎把”创新”等同于”炒作概念”。我见过太多公司,上市前把PPT做得天花乱坠,上市后业绩却像过山车一样俯冲。反观主板那些”老家伙”们,虽然增长缓慢,但至少不会让你半夜惊醒。
2. 估值迷思:当梦想遇上计算器
有个现象特别有趣:同样是一家年利润1亿的公司,在主板可能只值20倍PE,到了创业板就能炒到50倍。这中间的溢价,市场美其名曰”成长性溢价”。但恕我直言,很多时候这就是场集体催眠。
去年我参加某创业板公司路演,CEO大谈”元宇宙生态”,台下机构投资者频频点头。当我问及现金流时,会场突然安静得可怕。相比之下,主板公司的业绩说明会往往沉闷得像财务课——但至少你能看清钱从哪里来。
3. 流动性陷阱:狂欢与孤独的对峙
创业板的交易量时常让我困惑。有些日均换手率能到20%的公司,大股东却在偷偷减持。这就像夜店里最嗨的那个人,其实早就想回家了。而主板那些”冷门股”,虽然交易清淡,但机构持仓出奇地稳定。
有个私募朋友跟我说过他的操作秘诀:”创业板赚快钱,主板赚长钱。”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两个市场的本质差异——一个是赌场,一个是银行。
4. 政策摇摆:在呵护与管教之间
监管层对创业板的态度总让我想起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会儿说要”包容审慎”,一会儿又严查”炒小炒差”。这种摇摆反而助长了投机心理——大家都知道最后会有”政策底”。
反观主板,虽然也受政策影响,但更像是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边界感明确得多。去年某主板白酒巨头被点名批评后,股价跌了30%但很快企稳,因为投资者清楚它的真实价值。
5. 未来的可能:当野孩子长大成人
最近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改革,有人欢呼这是”成人礼”。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社会实验——我们是否准备好接受真正的市场化定价?
我认识的一个分析师有个有趣的观点:未来创业板和主板的区别,应该像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那样,不是公司质量的差异,而是公司特质的区分。但目前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离开咖啡馆时,张明突然问我:”你觉得创业板公司最缺的是什么?”没等我回答,他自己给出了答案:”不是技术,是耐心。”这句话让我思考良久。
或许,创业板与A股主板的真正区别,不在于那些冰冷的规则条款,而在于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当我们不再用”赌一把”的心态看待创业板,当投资者学会用实业家的眼光评估创新企业,这两个市场才可能找到各自的准确定位。
毕竟,资本市场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元共生的生态。只不过,在这个生态里,”野孩子”需要证明自己不只是会讲故事,而”乖学生”也得学会偶尔跳出框框思考。
(后记:就在本文完成当天,张明发来消息,说他决定把资金逐步转移到主板蓝筹股。我回复他:”别忘了留10%仓位给真正的好公司,不管它在哪个板。”这大概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最真实的立场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