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遇见人性:凯银教我的那些事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问我:”你说现在这行情,把钱交给谁才不算糟蹋?”没等我接话,他自己先笑了:”我老婆非让我找凯银,说他们家搞了十几年地产基金,稳当。”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电梯里的偶遇。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讨论某个文旅项目,其中一个突然说:”要是凯银不肯接盘,这项目就得黄。”——那种笃定的语气,像在说太阳东升西落般的自然规律。
说实话,我向来对”稳健”这个词保持警惕。在投资圈混了十年,见过太多把保守说成稳健的懦夫,也见过把冒进包装成进取的赌徒。但凯银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们似乎真的在走第三条路:把地产基金玩出了新花样。
去年参加他们某个项目的投后分享会,负责人展示了一套让我后背发凉的风控体系。不是常见的财务模型堆砌,而是把项目周边三公里内所有便利店客流量、外卖订单品类、甚至共享单车迁徙数据都做了动态分析。”我们要找的不是最赚钱的项目,”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90后总监说,”而是最不容易死掉的项目。”

这种带点偏执的生存哲学,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腌酸菜——她总要留一坛不撒硝盐的自然发酵,说这才是”有活气儿的味道”。现在想来,凯银大概就是在资本市场的腌菜缸里,刻意保留的那几坛”活气儿”。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节奏感。2018年市场狂热时他们反而收缩长三角布局,转头去成都收老旧厂房;去年别人都不敢碰文旅时,他们却在莫干山接了三个爆雷项目。这种反周期的操作,与其说是预判,不如说更像老中医把脉——不是在测心率,而是在摸气血运行的节律。
有次和他们的投资经理喝酒,这小子脱口而出:”我们不是在选项目,是在选’人味儿’。”见我愣神,他红着脸解释:看商业综合体不只算坪效,还要看傍晚有多少遛弯的老人和嬉闹的孩子;评估写字楼不光看租约,还要统计楼下咖啡店外带杯的数量。”没有生活痕迹的投资,都是数字游戏。”
这话听着矫情,细想却毛骨悚然。当绝大多数机构还在用Excel表格决策时,有人已经开始用”人间烟火指数”作为风控参数了。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敢接盘那些看似无解的不良资产——或许在数据维度已经死亡的项目,在人性维度还喘着气。
当然也有栽跟头的时候。前年某个康养项目折戟,内部总结会上居然把”过度乐观估计子女孝心”写进了失败原因。这种带着体温的反思,比冷冰冰的”市场预判失误”更让人心惊。
深夜写这些时,窗外正好飘来烧烤摊的烟火气。突然觉得投资这件事,说到底是在赌人性的进化速度。凯银那些看似玄学的操作,或许只是在做一件事:把资本重新驯化成能感知悲欢的活物,而不是吞噬一切的怪兽。
老王刚刚发来微信,说他最后真投了凯银某个城市更新基金。理由很朴素:”他们项目经理回微信的速度,比我儿子还快三分钟。”你看,有时候让人安心的不是年化收益数字,而是深夜十一点秒回的那句”正在看项目进度”。
资本本该有温度,只是我们忘了太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