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湘军的黄昏与黎明
去年深秋,我在长沙定王台书市闲逛时偶遇一位老编辑。他摩挲着书架上泛黄的走向世界丛书,突然喃喃道:”这套书当年是我们用铅字一个个敲出来的,现在年轻人都在手机上看霸道总裁了。”他胸前的工作证微微反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三十七年工龄。
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传统出版集团正站在历史的三岔路口。表面上他们在做媒体融合,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悲壮的自我革命。我注意到集团旗下某报刊最近做了个大胆尝试:将百年老刊的经典内容拆解成500条短视频。结果很有意思——流量最高的不是名家专栏,而是1952年某期副刊里关于”如何给爱人写情书”的泛黄纸页。这或许暗示着:所谓媒体融合,本质是让沉睡的文化记忆找到当代情感接口。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当各大出版社都在追逐AR、VR时,湖南出版反而把大量资源投向了实体书店改造。他们在邵阳乡村建的”稻田书屋”看似赔本买卖,却意外成为网红打卡地。有次我亲眼见到几个城里姑娘专程开车两小时,就为在稻香里拍本山乡巨变发朋友圈。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或许揭示了文化传播的新密码——空间体验正在成为内容消费的催化剂。
最让我忧虑的是人才断层。去年参加他们的青年编辑座谈会,发现90后编辑普遍有个共性:能熟练操作全媒体采编系统,但提到”三审三校”制度时却面露困惑。有个姑娘直言:”现在都是算法推荐了,还需要人工审读吗?”这话听着刺耳,却道出了残酷现实:当内容生产变成流量游戏,出版人的工匠精神该安放何处?

不过最近有件事让我改观。某天凌晨两点,我偶然刷到他们开发的”湖湘古籍数据库”,意外发现实时在线人数高达三百人。点开评论区,有大学生在查楚辞异文,有退休教师在考据方志,甚至还有游戏公司在找历史素材。这个寂静的深夜图书馆,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出版集团的未来或许不在追逐热点,而在守护那些被算法遗忘的文化星火。
说到底,媒体融合从来不是技术问题。就像那位老编辑说的:”铅字会消失,但人对好故事的渴望永远都在。”当AI开始写诗的时候,人类编辑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我们需要的是能闻出文字温度的人,而不是更高效的印刷机器。
站在定王台望着重修中的出版大厦,我突然想起集团档案室里那份1979年的选题报告。泛黄的纸页上写着:”拟组织编写科学探索丛书,预计亏损20万元,但关乎民族未来。”这种带着理想主义的冒失,或许才是出版湘军最珍贵的遗传密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