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老友突然来电,语气里带着几分焦灼:”你说,我这股票套了三年,要不要割?”我握着电话,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人们总是在市场最动荡时,才想起要寻找某种确定性的法则。而证券投资最吊诡之处恰恰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场与不确定性共舞的游戏。
我见过太多人把投资原则奉为圭臬。价值投资者捧着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如同圣经,技术分析派在K线图中寻找神谕——这种对确定性的狂热追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面对金融市场时的集体性焦虑。记得2015年股灾时,某个私募大佬在崩溃前夕还在喃喃自语:”市盈率已经低于历史均值三个标准差…”仿佛在念诵护身咒语。结果呢?市场用连续熔断给了所有数学模型一记响亮的耳光。
真正让我开始反思传统投资教条的,是2020年疫情初期的市场表现。当所有教科书都在说”远离不确定性”时,那些敢于在恐慌中建仓的疯子们,反而收获了超额收益。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投资原则,是不是更像航海图而非交通规则?在风平浪静时指引方向,在暴风雨来临时却可能将人引向暗礁。
我逐渐形成了一套看似矛盾的投资哲学:用70%的精力构建防守体系,用30%的筹码进行冒险突袭。就像打德州扑克,紧凶型选手往往笑到最后。去年重仓某光伏龙头时,我设置了23%的止损线——这个数字没有理论依据,纯粹来自多年前一次爆仓的创伤记忆。结果股价在触及止损后反弹了300%。看,就连失败经验提炼的原则,也会在某个时刻背叛你。

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里活得最滋润的,往往是那些最懂得”原则灵活性”的人。某百亿私募掌门人私下说过:”我们的风控原则只有一条——别让客户赎回时亏钱。”至于怎么实现?价值投资、趋势跟踪、宏观对冲甚至量化套利,什么好用就用什么。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接近投资的本质。
当下市场正在经历范式转移。以前管用的”消费+医药”黄金赛道论调,在集采和反垄断的大旗下突然失效。而曾被嗤之以鼻的周期股,却演绎着”铜博士归来”的戏码。这个时候还在死守五年前的投资原则,就像拿着1940年的巴黎地图在2023年找餐厅。
或许真正的投资原则,应该像中国画里的留白——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那些未被言说的空间。它需要包含对自身无知的承认,对市场先生的敬畏,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在所有人都疯狂时保持冷静的能力。就像我那位最终没有割肉的老友,在熬过最黑暗的18个月后,等来了新能源车的风口。他的原则很简单:”看不懂的时候,就先躺着。”
在这个被算法和模型统治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投资原则,是重新找回作为投资者的直觉与勇气。毕竟没有人靠背诵交通规则成为赛车手,也没有人通过精读菜谱成为米其林大厨。市场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永远会给那些敢于打破教条的人,预留超额收益的密码箱。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执着于寻找投资原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贪婪?我们终究想要的,不过是那把能打开财富之门的万能钥匙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