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坐在南通滨江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对岸的综艺投资大厦在暮色中亮起灯光。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听说这家公司时,它还在为某个地方戏曲项目筹措资金——谁能想到如今会成为长三角文化投资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说实话,我向来对打着”文化投资”旗号的资本玩家保持警惕。太多人把文创园区做成地产项目,把非遗保护弄成政绩工程。但南通综艺的投资轨迹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最近投的那个蓝印花布数字博物馆项目,居然真的请来了90后设计师团队,用AR技术让老布匹在手机上”活”了过来。这让我想起在东京见过的teamLab展览,不同的是,这里流淌的是南通独有的江海气息。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投资的电影张謇在央视播出时,豆瓣评分才6.8,却让南通本地酒店预订量暴涨三成。你看,文化投资的价值评估从来就不是单维度的。有时候所谓的”失败项目”,反而能撬动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这种悖论让我这个做了十几年文化产业研究的人,至今还在修正自己的评判体系。
最近和他们的投资总监喝咖啡时,听到个有趣的说法:”我们不是在投资文化产品,而是在投资南通人的集体记忆。”这话听着有点文艺过头,但仔细琢磨确实如此。他们去年收购的老字号”四宜糕团店”,改造后保留了石磨米粉的传统工序,却把门店开进了短视频平台——现在年轻人排队买青团时,都会自发拍段”古法制作”的抖音视频。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风险管控。同期成立的文投公司大多在追网红经济、元宇宙概念时,他们却持续投入周期长、回报慢的传统技艺数字化工程。上个月公布的财报显示,这类”慢投资”占总 portfolio 的37%,但奇怪的是资本回报率反而比很多快消品项目更稳定。或许这就是文化投资的魔幻之处——越是扎根地域文脉的项目,反而越具备抗周期韧性?
有次在濠河边的茶室偶遇公司创始人,他说了个让我至今咀嚼的观点:”南通人骨子里既有长江的开拓精神,又有黄海的守成智慧。我们做投资,不过是把这种地域性格翻译成资本语言。”这话听着像精心打磨的PR说辞,但观察他们这些年错过的风口——直播带货最火时没跟,虚拟偶像热潮时没碰——倒真像在践行某种在地化的投资哲学。
说到底,文化投资最难的不是资本运作,而是读懂那片土地的文化密码。南通综艺最聪明的地方,或许在于他们从不把自己当作外来资本,而是作为江海文化生态的自然演化部分。就像他们办公室挂的那幅沈绣作品——远看是传统花鸟,近看才发现经纬线里织着区块链技术的纹样。
这种新旧交融的微妙平衡,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南通老街看到的景象:老匠人用电动工具雕刻红木家具,收音机里放着梅派京剧,桌上却摆着二维码收款牌——或许真正的文化投资智慧,本就藏在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褶皱里。
(写完最后一句突然想到:如果资本注定要介入文化领域,或许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像这样——既不是野蛮的征服者,也不是谦卑的朝圣者,而是成为文化基因本身的当代显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