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安全”赌局
去年冬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当他听说我把应急资金全放在某宝的货币基金里时,露出了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你知道吗?这就像把法拉利停进老破小的车库——安全,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我们总把货币基金当作现金的完美替身,却很少追问:这些号称“准储蓄”的产品,到底把钱投向了哪里?
当“安全”成为障眼法
打开任何货币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你都会看到满屏的“高信用评级”、“短期票据”、“同业存单”等术语。这些词汇编织出一张安全感十足的网,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的褶皱里。

我翻过某只规模千亿基金的底层资产清单,发现其中竟有17%投向了AA+级以下的企业短期融资券。这就像声称只买有机蔬菜的超市,其实混卖了打了农药的次级品——不是说一定会吃坏肚子,但总归违背了最初的承诺。
更讽刺的是,许多基金把“投资门槛高”作为风控卖点。但去年某地产商爆雷时,受伤最重的恰恰是那些重仓其商业票据的机构投资者。你看,当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安全”的船上,这船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风险。
流动性的美丽陷阱
货币基金最引以为傲的T+0赎回,本质上是个精妙的期限错配游戏。基金经理需要把资金投向平均期限120天的资产,却要承诺投资者随时提取。这种魔法般的转换,靠的是银行间市场时刻涌动的资金流。
但2020年3月的美元荒还历历在目——当机构投资者集体赎回时,再庞大的基金也会陷入流动性痉挛。那时美联储不得不亲自下场购买商业票据,相当于给整个货币市场上了呼吸机。我们迷恋的随时取用,原来建立在如此脆妙的平衡之上。
收益率的数字魔术
最近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普遍站上2.5%,很多人欢呼“现金理财的春天回来了”。但如果你细算就会发现:扣除管理费、销售服务费后,真实收益可能还跑不赢一碗牛肉面的通胀。
更吊诡的是,这些收益很大程度上来自央行宽松政策的尾声红利。当银行间市场利率走高时,货币基金确实能分一杯羹,但这更像周期性的馈赠,而非管理能力的体现。就像退潮时捡贝壳的孩子,不该误以为自己是捕鱼高手。
比收益率更重要的三件事
经过半年的跟踪观察,我总结出几个反常识的结论:
1. 规模可能是敌人:那些超千亿的巨无霸基金,调仓灵活性反而最差。就像航空母舰转弯,它们不得不用部分收益换取流动性缓冲
2. 费率是隐形杀手:某两只持仓相似的基金,0.3%和0.15%的费率差异,在复利作用下五年能差出一台iphone
3. 散户才是韭菜:机构投资者享有的大额申购专属份额,收益率通常比普通份额高20-40个基点——这可能是理财世界最公开的秘密
在安全与真实之间
现在我的应急资金分放在三只不同风格的货币基金里:一只主打利率债,一只专注AAA商业票据,还有小部分配置了跨境人民币产品。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笨办法,反而让我睡得更踏实。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安全”——它不是绝对的无风险,而是清楚知道风险藏在哪里。就像雨天走路,真正的安全不是永远不摔跤,而是懂得避开那些看起来光滑的大理石地面。
下次有人跟你吹嘘货币基金绝对安全时,不妨笑着问他:还记得2008年跌破净值的 Reserve Primary Fund 吗?那时人们也相信,货币基金和银行存款一样可靠。
(观察者注:本文提及的具体产品特征为行业普遍现象,不特指任何机构产品。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