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背后的数字游戏:当账本开始说谎
上个月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盯着威士忌里的冰块突然说:”知道吗?最讽刺的是,我们花几百万买的投研系统,最后做决策时还不如财务总监做账的手艺重要。”他苦笑着晃了晃杯子,”去年我们有个项目,明摆着要黄了,结果人家财务硬是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把报表做得比业绩还好。”
这让我想起刚入行时师傅说的话:会计不是记账,是讲故事。而投资收益这个科目,简直就是财务部的”创意写作工作室”。
你看啊,准则要求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说得轻巧,就像让人在咖啡因上头时区分拿铁和卡布奇诺的奶泡厚度。我经手过一家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把亏损的股权投资基金从”交易性”挪到”其他权益工具”,瞬间把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800万亏损踢出利润表。妙啊,这手法堪比变魔术,亏损的兔子就这么从帽子里消失了。
更绝的是权益法核算。有些公司特别喜欢在子公司亏损前突击减持,把持股比例精准降到20%以下,这样就能把权益法核算改为金融资产核算。见过最精妙的操作是某家教育集团,在”双减”政策落地前三个月,通过一系列关联交易把持股比例从22%降到19.8%,成功把即将爆雷的投资移出报表重点监控区。这精度,比外科手术还讲究。

最近新能源行业爆雷的案例更是精彩。某光伏企业去年确认了2.3亿的投资收益,细看才发现是把参股公司的技术授权费做成了股权投资收益——本质上就是把自己的左口袋掏钱放进右口袋,但经这么一倒手,经营性现金流纹丝不动,投资收益却漂亮得能上财经杂志封面。
说实话,我现在看财报都养成了怪癖:越是光鲜的投资收益数字,越要去找附注里的小字部分。就像看魔术表演,真正的乐趣不在于相信魔法,而在于找出藏在袖口的纸牌。有时候看着那些精心设计的会计分录,恍惚间觉得财务人员才是真正的幻想作家——他们用借贷符号编织的童话,比小说更离奇,比现实更荒诞。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投资收益科目早就超越了会计学的范畴,变成了资本市场的修辞学。当一家公司开始大谈”战略投资的价值重构”时,聪明的投资者该做的不是打开计算器,而是该找个懂行的人问问:”这回他们又发明了什么新的记账魔法?”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电脑弹窗跳出某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其投资收益同比增长300%。我盯着屏幕喝了口冷掉的咖啡——看来又有新故事要解码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