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上海外滩某家隐蔽的咖啡馆里,我遇到一位做跨境贸易的老江湖。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人民币汇率数字,突然把半杯凉透的咖啡推到了一边。”你看这个6.9,”他指着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它就是个心理魔术师。”
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我们总把汇率当成冷冰冰的经济指标,却忽略了它最像人类的部分——情绪。央行工具箱里的那些逆周期因子、外汇准备金率,说到底都是在和人性博弈。
记得2015年”8·11汇改”那会儿,市场恐慌得像遭遇了银行挤兑。我当时在陆家嘴一家投行实习,交易员们盯着屏幕的样子,活像赌徒看着轮盘赌最后一圈的钢珠。现在回想起来特别讽刺——人民币实际贬值幅度不过3%,引发的恐慌却让某些人把海外账户都开到了冰岛。
(一)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抖音上开始流行教大妈们炒外汇的短视频。我家楼下菜场的王阿姨,现在边挑芹菜边和我讨论美联储加息预期。这让我怀疑,人民币汇率正在经历一场”去神秘化”运动——当买菜大妈都开始关注离岸市场,那些国际对冲基金的玩法恐怕得变变了。
不过话说回来,普通人真的看懂汇率了吗?我们公司新来的海归同事,至今分不清在岸(CNY)和离岸(CNH)的区别。有次他信誓旦旦说发现套利机会,结果被银行客户经理用看外星人的眼神打量了五分钟。
(二)
我越来越觉得人民币汇率像面照妖镜。去年参加个金融论坛,某位专家斩钉截铁说”破7就是金融危机”,结果今年在6.7-7.2之间来回拉锯了五趟,市场反倒像坐惯了过山车的老油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那种”拍手停”游戏——当所有人都预判了你的预判,规则就失效了。
有个私募朋友的操作很说明问题。他在7.05时大举做空,却在7.19反手做多。”你以为我在赌汇率?”他晃着威士忌杯说,”我是在赌那群以为我会继续做空的傻瓜。”看吧,金融市场最终都会变成博傻游戏,人民币汇率也不例外。
(三)
最魔幻的是跨境电商们的生存智慧。认识个深圳卖家,专做俄罗斯市场。卢布崩盘那会儿,他连夜把定价单位改成”等值人民币”,等汇率回暖又悄悄改回去。”毛子客户根本发现不了,”他狡黠地眨眨眼,”他们只关心到手价是不是比本地超市便宜20%。”
这或许揭示了汇率的终极真相——对老百姓来说,它就是个背景噪音。除非你要留学、海淘或者转移资产,否则6.5和7.5的区别,可能还不如超市鸡蛋涨价两毛来得实在。
[结尾]
下次再看汇率波动时,不妨试试这个思维实验:把K线图想象成心电图,那些起伏的折线突然就鲜活起来了。毕竟驱动它的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会贪婪、会恐惧、会过度反应,也会突然理性的真实人类。
就像我那位咖啡厅认识的老哥最后说的:”管它央行放什么大招,记住,汇率永远跑不过人性。”他举起已经凉透的咖啡做了个干杯的动作,”而人性,永远爱犯同样的错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