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创业:当海风遇见野心
去年冬天,我在威海的海边遇到一个卖烤红薯的大爷。他的三轮车锈迹斑斑,炉子却擦得锃亮,红薯的甜香混着海风的咸腥,有种奇怪的和谐。我问他生意如何,他咧嘴一笑:”比打工强,就是冬天海风太硬,吹得人骨头疼。”这句话突然让我觉得,威海的创业生态,大概就像这烤红薯——甜是真甜,但得扛得住冷。
一、”慢半拍”的创业基因
威海人常自嘲”慢半拍”。比起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这里的节奏更像潮汐——有涨有落,但总归是按自己的步子来。这种性格投射到创业上,就形成了某种矛盾:既渴望突破,又对”赚快钱”的本能警惕。
我认识一个做海带深加工的90后,技术专利拿了三个,却坚持不融资。”投资人一来就让我对标上市公司,可海带这东西,长得太快了没鲜味。”他车间墙上挂着 handwritten 的标语:”比风口更重要的是风味。”这种固执在别处可能被嘲笑,但在威海,反倒成了某种生存智慧——去年预制菜行业大洗牌时,他的小厂子因为没盲目扩张,反而活成了供应链里的”隐形冠军”。

二、海的馈赠与诅咒
威海人创业永远绕不开”海”这个命题。水产养殖、海洋文旅、生物医药…每个赛道都飘着海腥味。但大海给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某种思维定式。
有个做民宿的朋友曾吐槽:”游客想要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我们威海人觉得,推窗见海不是基本操作吗?”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钝感,让很多本地创业者错失卖点。直到某天她突发奇想,把祖传的腌鱼手艺做成体验项目,结果淡季预订量反超旺季——原来都市人愿意花298元学怎么给鲅鱼抹盐,就为发条”假装渔民”的朋友圈。
三、政策暖流与寒流
政府搞的创业园区不少,但空置率像潮汐一样有规律。某次我陪北京来的投资人参观,对方指着玻璃幕墙的众创空间直皱眉:”这么漂亮的工位,怎么都拿来晒海带干了?”后来才知,很多入驻企业白天在园区”装样子”,实际办公仍在老仓库——不是作秀,是实在受不了中央空调的干燥,”我们搞海鲜电商的,电脑边不摆个加湿器,连键盘都粘手。”
但这不代表政策无用。去年某海洋传感器项目能拿下军品订单,全靠政府牵线搭桥。负责人说得实在:”在威海,与其等风来,不如学会借东风——只是这东风常带着鱼虾味。”
尾声:创业者的”防波堤心态”
威海的防波堤修得特别结实,当地人说这是”既要接住浪头,又不能被冲垮”。我觉得创业者们骨子里都有这种”防波堤心态”:
– 做渔具出口的老板,一边用TikTok直播钓鱿鱼,一边坚持手工检查每个鱼线轮
– 90后海归开的精酿酒吧,用威海老白干的酒曲酿IPA
– 甚至开头那位烤红薯大爷,最近也支了块二维码牌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可预定,管送到渔船”
这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的别扭劲儿,或许才是威海创业最真实的样子。它不够炫酷,但像海蛎子一样,壳糙肉鲜。下次再去威海,别光盯着刘公岛和成山头——去码头看看凌晨三点卸货的电商主播,去巷子里找找用试管养海藻的”民科”,他们的故事,比任何创业鸡汤都带劲。
(后记:文章写完第二天,收到那位民宿朋友的短信:”昨天有客人问能不能在房间里现杀三文鱼,我说得加钱。这算不算产品创新?”你看,威海的创业灵感,永远来得这么生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