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用场景代入)
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我目睹了三个年轻人围着一台MacBook激烈讨论,屏幕上是一份配色堪比Pantone色卡、动画效果堪比好莱坞大片的PPT。”投资人绝对会被这个设计震撼到”,其中戴鸭舌帽的男生信誓旦旦地说。我盯着他们桌上已经冷掉的三杯美式,突然意识到——我们是不是把创业计划书PPT这件事,搞成了新时代的皇帝新衣?
(抛出争议观点)
说出来可能得罪人:现在90%的创业计划书PPT都在用视觉奇观掩盖思维懒惰。那些会动效的柱状图、3D渲染的产品模型、精心调色的情绪板,本质上和微商在朋友圈晒豪车方向盘没有区别——都在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成功幻象。
(个人经历佐证)

去年帮某孵化器评审路演项目时,有个团队用上了AR演示,扫码就能看到虚拟工厂在纸面上运转。但当问到”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比现有技术节省15%成本”时,创始人突然切换成了PPT第8页——而那里只有用超大字号写的”颠覆性创新”五个字。这种用技术手段制造的思想泡沫,简直像是给方便面配米其林摆盘。
(行业观察+数据引用)
根据PitchBook的统计,2023年获得种子轮融资的项目中,那些PPT页数超过30页的团队,有67%在12个月内出现了方向调整。反倒是那些敢用10页黑白幻灯片讲清楚”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和”为什么是我们”的团队,存活率高出23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让我想起苹果早期那些极简的Keynote——乔布斯从来不用动画特效,他用的是思想本身的张力。
(反直觉洞见)
最讽刺的是,我们正在把创业计划书PPT异化成某种行为艺术。上周参加某个创业大赛,看到有团队专门雇佣前4A广告人制作PPT,单页报价800元。这让我产生一个危险的联想:当乞丐都要穿定制西装才能要到饭时,到底是乞丐出了问题,还是施舍的人出了问题?
(解决方案建议)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沟通逻辑:
1. 用小学生能听懂的话说清楚你在做什么(别用”赋能”、”闭环”这类词)
2. 准备三个版本:电梯演讲版(3页)、深度探讨版(15页)、数据验证版(附录)
3. 每页只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市场痛点”页就老老实实放用户访谈实录,别堆砌行业报告截图
(行业黑话讽刺)
现在有种恶劣的风气,好像不用”生态化反”、”降维打击”这类词就显得不够专业。但真正的好方案往往用最朴实的语言——就像马斯克当年写”把人类送上火星”的PPT,标题连”颠覆性”这个形容词都懒得加。
(结尾留悬念)
下次当你又想在PPT里加个炫酷的转场动画时,不妨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投资人看完你的PPT只记住一件事,你希望是那个会飞的LOGO,还是你发现的那个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
(刻意保留的”不完美”)
写完这篇文章才发现,我批判过度设计的PPT,自己却用了这么多修辞手法——这不正是人类写作有趣的地方吗?我们总是活在某种自我矛盾中,就像那些一边吐槽形式主义,一边偷偷给PPT加特效的创业者们。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