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同学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妈都在问新能源基金能不能上车。”这话让我愣了两秒——可不是吗,去年还被视为专业领域的新能源投资,如今已经成了全民话题。
工商银行这只新材料新能源基金的宣传册做得相当漂亮,烫金的“碳中和”字样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但说实话,翻开内页看到那些熟悉的成分股名单时,我莫名想起十年前那些号称“互联网+”的基金——包装永远比实质来得光鲜。
我最困惑的是,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真的理解什么是“新材料”吗?去年参观某号称布局石墨烯的企业时,他们的实验室里最先进的设备居然是三年前采购的。基金经理在路演时侃侃而谈技术突破,但当你追问具体技术参数时,他们更愿意给你看漂亮的K线图。这就像让一个从未下过厨的美食评论家评判分子料理——或许能说出些门道,但总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有意思的是,这只基金的前十大持仓里,居然还藏着两家传统化工企业。问及理由时,对方理直气壮:“他们也在转型做可降解塑料啊”。这种“沾概念就涨”的投机逻辑,让我想起2015年那些给主业亏损的公司贴上“P2P”标签就暴涨的荒唐事。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不是全盘否定这类基金的价值。在参股某锂电池隔膜企业的调研中,确实看到年轻工程师们彻夜调试生产线的执着。只是担心当资本过热涌入时,那些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研发,会不会被扭曲成季度考核的数字游戏?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这支基金的管理团队里,传统能源背景出身的人员占比超过60%。这就像让习惯驾驶燃油车的司机突然改开电动车,虽然都是四个轮子,但整个动力系统和驾驶逻辑已然天差地别。他们真的能理解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颠覆性意义吗?还是说只是在追逐政策风口?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每当光伏板块回调时,基金净值波动总是明显大于同类产品。私下打听才知道,他们配置了相当比例的衍生品对冲——这倒很符合传统银行系基金保守又渴望超额收益的矛盾心态。就像穿着西装跳街舞,规矩的框架里总要强行加入些炫技动作。
或许我们应该用更宽容的眼光看待这种尝试。毕竟在能源转型这场马拉松中,有人穿着专业跑鞋,也有人暂时只能趿拉着皮鞋上场。重要的是方向没错——虽然我仍然怀疑,依靠传统金融评估体系能否真正识别出那些藏在车库里的颠覆性技术。
临走时看了眼基金净值,近三个月跑赢了沪深300整整15个点。你看,理想主义者在谈论技术突破时,现实主义者早就赚得盆满钵满。这个时代的荒诞与机遇,或许都藏在这条诡异的曲线里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