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创业咖啡馆里,我撞见过太多”温迪式”的创业者——他们总穿着那件略显做旧的优衣库衬衫,MacBook上贴着”改变世界”的贴纸,嘴里念叨着”用户痛点”和”颠覆式创新”。有趣的是,这些看似虔诚的创业信徒,往往最先在Demo Day的镁光灯下现出原形。
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温迪们最擅长的,是把商业计划书包装成道德宣言。上周在798的某场路演,我就目睹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某个做知识付费的90后CEO,用整整15分钟讲述”教育平权”的使命,却在Q&A环节脱口而出”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中产焦虑症患者”。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表演,像极了那些在朋友圈转发断舍离却偷偷收藏奢侈品直播的伪文青。
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老周,他的手机里存着七套不同风格的BP模板。见投资人前总要问我:”这次应该扮演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这种精心计算的人设切换,某种程度上比那些明目张胆的投机者更令人不安——至少后者还保持着某种诚实的无耻。

二、创业圈的”表演型人格”
资本寒冬里最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死亡企业数量与创始人演讲场次呈正相关。某个共享单车项目的墓碑还冒着热气,其创始人已经以”失败学导师”的身份混迹各大峰会。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永远在”最后三天清仓”的服装店,只不过创业圈的表演更昂贵也更精致。
有个做SAAS的朋友,在拿到A轮融资后突然变成了素食主义者和冥想爱好者。他的朋友圈开始出现稻盛和夫语录与禅修照片,直到某次团建喝醉才吐真言:”投资人吃这套啊”。这种被迫的”修行”,像极了相亲市场上的学历造假——都是供需关系催生的行为艺术。
三、解构创业神话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那些被神化的创业故事。马斯克在车库吃泡面的传说,本质上和微商喜提玛莎拉蒂的摆拍没有区别——都是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安慰剂。最讽刺的是,当我们在嘲笑大妈们的”量子波动速读”时,自己却对”增长黑客””私域流量”这些新造的神明顶礼膜拜。
我常跟团队说,要是把写周报的创造力用在产品上,我们早该IPO了。那些花里胡哨的OKR工具,本质上和老太太们的念佛计数器异曲同工——都在用仪式感麻痹对实质的恐惧。就像我外婆总相信多转几圈佛珠就能积累更多功德,现在的创业者们也在疯狂刷着存在感,生怕被遗忘在算法的洪流里。
四、寻找真实的创业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狂欢里,或许真正的叛逆是承认自己没那么伟大。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做老年助餐的小老板,他从不谈什么银发经济蓝海,只说”不能让老人吃冷饭”。这种朴素的真实,反而比那些天花乱坠的商业模式更打动人心。
下次当你听到有人高谈阔论”颠覆式创新”时,不妨观察下他的衬衫领口是否还留着昨天的咖啡渍。在这个人人都是CEO的时代,或许最稀缺的创业者品质,是敢于对着镜子说:”我就是在做生意,这没什么可耻的。”
毕竟,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又像是个值得发朋友圈的鸡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