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分享会: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暗黑生存法则
上周五被朋友硬拽去参加一场创业分享会。说实话,我对这种活动向来持怀疑态度——台上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们总爱把创业说成打游戏通关,仿佛只要跟着他们的”七个秘诀”就能轻松通关。但这次,某个穿着皱巴巴格子衬衫的连续创业者说了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创业最残酷的真相是,90%的死亡企业都严格执行了成功学教材里的每一条规则。”
(一)幸存者偏差的魔术表演
分享会永远在玩一个魔术:把偶然性包装成必然性。记得2018年我做跨境电商时,某个凌晨三点盯着不断跳动的数据面板,突然发现那些”必做清单”里80%的动作根本不影响算法推荐——就像往海里撒盐然后宣称自己改变了海水咸度。最讽刺的是,当我后来在行业峰会上分享这个发现时,台下投资人立刻给我贴上了”不懂商业本质”的标签。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所有分享嘉宾的PPT里,失败经历都像电影里的反派角色,必须被赋予”成长意义”的救赎光环。但真实创业就像在暴雨中骑独轮车,更多时候你连自己怎么摔的都不知道。那位做餐饮连锁的90后姑娘说得实在:”我们第四家分店能活下来,纯粹因为隔壁商场突然开了家网红奶茶店。”

(二)创业圈的”皇帝新衣”
现场有个环节让我坐立不安。当主持人问”在座有多少人愿意为梦想押上全部身家”时,齐刷刷举起的手臂像极了传销现场。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着名的黑色笑话:创业者们最擅长的行为艺术,就是把孤注一掷包装成英雄主义。
有位做SaaS的老兄私下跟我说了真相:”所谓all in根本是不得已——去年融资时但凡表现出半点犹豫,投资人马上觉得你不够’狼性’。”这种集体癔症催生出最荒诞的场景:明明现金流已经报警,创始人还得在朋友圈晒加班照;公司都快破产了,路演PPT上必须写着”战略性亏损”。
(三)反常识的生存逻辑
分享会茶歇时,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真正年入九位数的几个老狐狸都躲在角落抽烟,反倒是一堆月流水不过百万的创始人在主舞台高谈阔论。其中做跨境支付的老王说了句糙理不糙的话:”创业这行当,会说的永远在教做事的怎么做事。”
他们总结出几条”上不了台面”的生存法则:
1. 别信什么”蓝海战略”,中国创业者最擅长的就是把蓝海瞬间染红
2. “快速试错”往往等于”快速烧钱”,小步迭代的前提是你得活到下一个版本
3. 投资人喜欢的”性感故事”和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经常是两回事
4. 最值钱的不是商业计划书,是工商税务消防那帮人的私人电话
(四)创业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最耐人寻味的是提问环节。当有人问”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时,台上嘉宾像听到外星语言般面面相觑。最后某位CEO用”创业就是生活”的鸡汤搪塞过去,台下居然响起掌声。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当人们投入过多沉没成本后,会主动美化自己的痛苦。
散场时遇到个老朋友,他公司刚经历第五次转型。看着西装革履的他抱着三本从0到1的样书,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最成功的产品,或许根本不是创业者们做的那些APP或硬件,而是精心包装的创业神话本身。
离场扫码填问卷时,系统自动推送了下次活动的早鸟票链接。我望着会场门口那面”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标语墙,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说创业是当代最奢侈的行为艺术——它用梦想当门票,拿青春做赌注,最后收获的往往是写满成功学的墓志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