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在上海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我遇见了一位十年资历的基金从业者。他西装革履却眼神涣散,在星巴克排队时不停地滑动手机查看基金净值。”十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夏普比率和阿尔法收益,现在会议室里只关心销售佣金和渠道分成。”他的自嘲里带着某种行业性的疲惫,咖啡杯沿氤氲的热气,恍惚间像是某个黄金时代的余烬。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诡异的异化——理论上我们应该是用专业能力帮助普通人实现财富增值的摆渡人,现实中却更像穿着阿玛尼西装的产品推销员。某大型基金公司2023年内部流出的培训手册里,关于技术分析的内容仅占17页,而话术应对技巧足足有89页。当我在某次行业论坛提出”是否过度强调营销而弱化投研本质”时,台下响起的掌声稀落得令人尴尬,倒是茶歇时好几个同行私下塞来名片:”兄弟这话也就你敢说。”
最吊诡的莫过于从业资格考试的悖论。我们耗费数月背诵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导论,考场里填涂的答题卡堆起来能铺满黄浦江岸,可真正决定职业生涯的却是酒量深浅、人脉广窄以及忽悠客户认购新产品的能力。某次团建时,分公司销售冠军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那些CFA、FRM证书啊,就是新时代的孔乙己长衫。”这话刺耳得让夜宵摊的烤串都突然失了滋味。
我不禁怀疑我们是否活成了金融民工的新变种——每天在晨会纪要、净值播报和客户安抚中循环,用Wind终端上跳动的数字编织着中产阶层的财富幻梦。某个加班到凌晨三点的雨天,我发现新来的95后研究员在茶水间偷偷背诵基金营销话术108招,湿漉漉的伞尖在地面洇开的水渍,像极了这个行业正在缓慢渗漏的专业尊严。

或许该重新审视基金从业者的存在价值了。当算法交易开始吞噬主动管理的份额,当智能投顾以千分之三的管理费横扫市场,我们这些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士”,究竟比手机APP里的机器人投顾多创造了什么价值?去年帮亲戚做资产配置时,我惊恐地发现自己给出的建议,和某知名理财APP的推荐方案重合度高达81%——这个发现让我在珠江边抽完了半包烟。
基金从业资格证躺在抽屉里渐渐发黄的同时,行业正在经历着比2008年更深刻的价值重构。那些还在背诵基金法律法规条文的年轻人或许还没意识到,他们苦练的销售话术迟早会被AI语音取代,而真正稀缺的,反而是被这个时代嗤笑为”迂腐”的长期主义视野与穿越周期的认知韧性。

站在陆家嘴天桥看着脚下流动的车灯,我突然想起那位老同行最后说的话:”我们现在卖的不是理财方案,是焦虑缓解剂。”这句话像颗生锈的图钉,牢牢扎在基金行业华美的天鹅绒幕布上。当夜幕彻底吞没金融区的玻璃幕墙,无数基金从业者正对着电脑屏幕调整PPT里的收益率曲线——你知道的,就是那种把年化收益放大而将回撤缩小的魔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