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办厂这件事,比想象中更脏更浪漫
去年在东莞拜访老同学的老厂房时,我被车间角落里一滩可疑的油渍滑了个趔趄。同学边扶我边笑:”小心点,这可是创业者的勋章。”这句话突然让我意识到,那些光鲜亮丽的创业故事里,从来不会告诉你办厂要面对的真实画面——沾满机油的工装裤、永远修不好的排气扇,还有凌晨三点盯着流水线时嘴里泛起的铁锈味。
(一)
现在人人都说制造业是国之根本,但真让你掏钱买台注塑机试试?我认识个90后海归,拿着家里给的200万非要搞智能家居配件。结果第一批模具开出来,才发现没算清楚脱模斜度,整个批次的产品卡在模具里像倔强的河蚌。他苦笑着跟我说:”课本上可没教过,有些学费是要用废料堆来交的。”
这让我想起个有趣的悖论:都说办厂要标准化,但真正能活下来的老板,个个都是处理意外状况的杂技演员。上周参观某家隐形冠军企业的车间,墙上最醒目的位置挂着幅”异常处理流程图”,走近看才发现是手写的,边角还沾着咖啡渍。老板说这张纸比任何ISO认证都管用,因为每道修改痕迹背后,都是深夜里的灵光一现。

(二)
有个真相说出来可能得罪人:现在那些吹上天的工业4.0,在大多数中小工厂里还不如老师傅的”手感”靠谱。去年有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厂子花大价钱上了MES系统,结果老师傅们硬是靠Excel表格和微信群,在系统外又建了套”影子生产线”。你说这是守旧?我倒觉得这是种朴实的智慧——机器再聪明,也比不上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本能警惕。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制造业特有的时间感。互联网创业讲求”快迭代”,可你见过哪个冲压模具能”快速试错”?做套像样的模具起码三个月,这段时间足够APP团队更新二十个版本。但奇怪的是,这种”慢”反而锻造出某种稀缺的定力。认识个做轴承的老厂长,微信头像还是十年前的车间合影,问他为什么不学别人搞直播带货,他反问我:”你见过哪个好轴承是赶时髦赶出来的?”
(三)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新一代办厂者开始把”脏活”变成另类浪漫。有家做五金件的年轻工厂,故意保留着老式冲床的机械声做背景音乐,说这是”制造业ASMR”;还有把质检工序开发成解压直播的,观众就爱看镜头下金属表面的细腻纹路。这种对工业美学的再发现,或许比什么转型升级的口号都来得真切。
说到底,办厂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永远在”土气”与”先锋”之间走钢丝。你要懂怎么跟供电局的老油条喝酒,又要研究最新的人工智能质检方案;得忍受车间里永远散不去的机油味,又得在谈判桌上装出科技公司的派头。这种分裂感,不正是中国制造最生动的写照吗?
离开东莞时,同学送了我个次品零件当纪念。这个带着毛边的金属块,比任何商业计划书都更真实地诉说着:制造业哪有什么”轻资产转型”,不过是一代代人用手上的茧,在钢铁上刻出来的生存史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