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在静安寺附近那家总排长队的网红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在谈”客户转化率”。其中一人正兴奋地说:”现在老年人比年轻人好搞定多了,只要说’保本高收益’,再送两桶花生油…”这让我想起去年帮姑妈收拾屋子时,在抽屉深处翻出的那叠印着”天相财富”烫金logo的理财合同。
一、精心设计的”信任陷阱”

这些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不是他们编造的收益率数字(毕竟8%-12%在P2P爆雷前都算保守派),而是他们构建信任的那套精密话术体系。我曾以潜在客户身份参加过他们的”高端理财沙龙”,在陆家嘴某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里,他们居然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中医养生讲座捆绑销售——先讲半小时”价值投资”,接着是”穴位按摩防痴呆”,最后端上印着公司logo的定制糕点。
这种”知识包装+情感关怀”的组合拳,让很多独居老人第一次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我亲眼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姨,在听完”专属理财顾问”夸她气质像年轻时的林青霞后,当场签了50万的投资协议。这种心理操控术,简直比《华尔街之狼》里的桥段更本土化、更隐蔽。
二、”合规”外衣下的猫鼠游戏
最讽刺的是,这些公司往往持有正规牌照。天相财富的官网至今还挂着”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单位”的标识,就像给毒蘑菇贴上了有机认证标签。他们深谙监管的模糊地带——不直接承诺保本,但会在私下暗示;不书面保证收益,但会展示”历史业绩”;不承认是存款,但会说”和银行一样安全”。
我认识的一位前业务员透露,他们的培训手册里专门有一章叫”合规话术”,教员工如何用”预期””可能””过往”等词汇玩文字游戏。这让我想起加密货币骗子常用的”去中心化”话术,只不过他们把区块链换成了”资产配置”。
三、谁在纵容这场”合法诈骗”?
每当这类事件曝光,舆论总是聚焦于”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叙事。但去年浦东法院公布的一组数据很有意思:在天相财富受害者中,有38%是本科学历以上,22%是退休教师或公务员。问题显然不只是受害者的”愚蠢”。
某种程度上,我们整个金融系统都在默许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银行客户经理私下推荐”高收益理财产品”已成潜规则,监管处罚总是慢半拍,而媒体在报道时永远用”疑似””涉嫌”这种留有余地的措辞。这就像看到邻居家着火却只讨论”可能是电路老化”,就是不提消防栓里没水。
四、比骗局更可怕的”认知鸿沟”
我姑妈至今不肯承认被骗,坚持说”只是项目延期”。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揭示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在这个算法推送的时代,我们和父辈活在完全平行的金融认知宇宙里。年轻人用着Robinhood炒股,老人们还在为”资金盘”的月息2%心动。
最近看到某维权群里,有位大学教授每天坚持@各种官微发投诉,而他女儿在朋友圈晒着新买的基金组合。这种荒诞的割裂感,或许才是诈骗土壤最肥沃的养分。
(写完这段时,咖啡馆那两位”理财师”已经起身离开,桌上留着写满数字的餐巾纸。服务员过来收拾时,我注意到那张纸上画着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图表——这大概就是当代金融炼金术士们的”点石成金”秘籍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