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陆家嘴,看到兴业银行大厦楼下排着长队——不是等着办业务的客户,而是揣着简历的年轻人。这让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帮表弟改简历的那个晚上,他固执地认为银行工作就是”数钞票的金饭碗”,而我费尽口舌解释风控岗和柜员的区别。
说实话,现在的银行招聘早就不是我们父辈理解的那个样子了。兴业最近发布的数字化转型人才计划里,区块链工程师的薪资比传统客户经理高出40%——这个数字让我有点惊讶,但又在意料之中。也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银行正在经历的这场变革,本质上是在重新定义”金融”这个词的边界。
我认识的一个95后程序员上个月拿到了兴业的offer,他纠结的点很有意思:一边是互联网大厂更高的年薪,一边是银行相对稳定的工作节奏。最后选择兴业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他说在银行写代码”有种在军事基地搞艺术创作的刺激感”。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反映了当下金融机构人才战略的精妙之处:用体制的稳定性包裹技术创新的野性。
不过话说回来,银行真的准备好接纳这些”野性”的灵魂了吗?我有位在HR部门的朋友透露,去年兴业某科技子公司离职率高达25%,大部分抱怨都指向”汇报流程太像传统银行”。这让我不禁怀疑,机构文化的转型速度是否跟得上人才引进的野心。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兴业最近提出的”复合型人才孵化计划”。他们不再单纯寻找金融或tech背景的候选人,而是明确要求”具备跨界学习能力者优先”。这种要求听起来很美好,但执行起来却像个行为艺术——让学计量经济的分析用户体验,让程序员去学信贷风控,某种程度上就像让厨师学开飞机,虽然都是服务业,但操作逻辑天差地别。
当然,这种尝试值得尊敬。比起某些银行还在用”星座匹配度”作为面试参考指标(我真遇到过!),至少兴业在认真思考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最近和复旦合建的金融科技实验室,某种程度上是在赌五年后的业务形态——现在招的这些人,可能正在开发我们2028年才会用到的金融服务。
如果你正在考虑投简历,我的建议可能会有点反常规:别太盯着薪酬数字看。真正该问的是:这个岗位能给你多少”试错额度”?在银行体系里,允许犯错的空间往往比工资条更能说明问题。有个在兴业数字金融部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团队最宝贵的福利是每周三的”荒唐点子研讨会”——虽然90%的想法都会被风控毙掉,但剩下的10%可能会变成明年的重点项目。
写到这儿突然意识到,银行招聘季最有趣的悖论在于:机构想找的是能改变传统的人,但筛选方式又不得不依赖传统流程。这就像想用渔网捕捉空气,既需要突破性的思维,又不得不接受现有工具的限制。
也许某天,我们会看到兴业真的像传闻说的那样,把招聘面试改成黑客马拉松+剧本杀的组合模式。到那时候,今天排队交简历的年轻人中,或许就有人正在设计那个未来的招聘系统——这么想想,银行门口的长队突然显得更有意思了,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