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个加我微信的“理财顾问”
上个月,一个自称是“深圳财富在线”的理财顾问通过某股票论坛加了我微信。头像西装革履,朋友圈全是豪车、高端饭局和“某客户翻倍收益”的截图。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最近有只短线牛股,免费送您参考。”
我笑了笑,没删。不是信他,是想看看这套路能玩出什么花来。

2. 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
深圳这类“免费荐股”的机构太多了,套路大同小异:先给你点甜头(比如推一只近期确实涨了的票),建立信任后,就开始卖课程、会员、内幕消息,甚至带你玩“高杠杆私募”。
但问题来了——如果他们真能稳赚,干嘛不自己闷声发财,非要拉上你?
我认识一个曾在类似平台干过的朋友,他透露:“10个推荐的股票里,8个是瞎蒙的,1个是庄家放出来的饵,剩下1个纯属运气好。”他们的核心盈利模式根本不是炒股,而是收割信任变现。
3. 为什么总有人上当?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幸存者偏差”——被骗的人不会到处声张,而少数“赚到”的人会疯狂宣传,制造出一种“真的能赚钱”的幻觉。
更讽刺的是,人往往在亏钱后更愿意相信“高手”。比如你被套了,这时有人告诉你“交8888元VIP费,我给你解套策略”,绝望中的人很容易病急乱投医。
4. 深圳特色:金融创新还是骗术温床?
深圳作为金融科技前沿,既有真正的量化团队,也充斥着皮包公司。有些平台甚至注册在高端写字楼,包装得比券商还专业。
但“合法”和“靠谱”是两回事。他们可能不直接骗你钱,而是用“信息差”赚钱——比如提前布局某只小盘股,再忽悠散户接盘。等你进场,他们早撤了。
5. 我的建议(如果你非要试)
– 查资质: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搜机构名字,查不到就是野鸡平台。
– 看动机:真正做资管的,门槛至少百万起,不会到处加微信送股票。
– 试水策略:如果他们推荐的股票总说“明天必涨”,你就反向记录一周,看看准确率。
最后说句得罪人的话
在A股,免费的建议往往比收费的更贵。与其相信陌生人的“牛股”,不如先问问自己:如果赚钱这么简单,为什么街上还有打工的人?
(完)
—
风格说明:
– 用个人经历切入,增加真实感
– 口语化表达(“玩出什么花来”“瞎蒙的”)
– 反常识观点(“免费比收费更贵”)
– 结尾留钩子(反问引发思考)
– 适当行业黑话(“庄家”“接盘”)但不过度
– 结构松散但有逻辑,模仿人类写作时的随意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