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朋友老王突然神秘兮兮地找我喝酒。三杯下肚,他才掏出手机给我看一条短信:”和讯金融特邀您参与年化18%的理财项目,国资背景,保本保息。”我盯着那个400开头的客服号码,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的遭遇——那家挂着”国际资本”招牌的公司,前台放着闪亮的”诚信企业”铜牌,却在半年后卷走了两千多名老人的养老金。
一、牌照迷魂阵

和讯确实有正规的营业执照,这点我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过。但问题在于,现在连卖煎饼的个体户都能在工商局备案,那张薄薄的纸片早就不该是判断标准。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宣传话术——”与多家持牌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我特意托银保监会的朋友查证,发现所谓”合作”不过是买了某城商行的代销通道,这种操作就像给地沟油贴个有机食品标签,合法,但恶心。
去年参加金融展时,我亲眼见过和讯的销售总监培训新人:”客户问资质就把基金销售许可证复印件甩过去,但千万别主动提这只是代销资质。”这种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比直接诈骗更让人后背发凉。
二、收益率的数字游戏
他们主推的”稳盈计划”很有意思:预期收益永远比银行理财高3-5个百分点。做过资管的人都懂,在当下利率环境下,这种收益要么投向灰色地带(比如明股实债的地产项目),玩的就是击鼓传花。
我让团队做过压力测试:假设底层资产是相对安全的AA+城投债,扣除通道费、销售提成后,投资人实际到手的收益不可能超过5%。那多出来的部分从哪来?要么是挪用新客户本金(经典庞氏套路),要么就是产品说明书里那些小六号字写的”浮动收益”。
三、维权群里的幽灵
真正让我确认问题的,是潜伏在他们投资人维权群的三个月。群里327人,至少二十个账号的发言模式高度雷同——总是在有人质疑时跳出来晒”到账截图”,但细看就会发现截图边缘总有相同的像素缺损。更讽刺的是,当真有投资人去他们浦东的办公地,前台永远只安排穿西装的”客户经理”接待,你永远见不到宣传视频里那个”风控团队”。
四、监管套利的艺术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合规设计:所有合同都严格采用中基协备案模板,但会在补充协议里埋雷。比如某款产品说明书第17.4条写着”管理人有权调整资金投向”,这相当于给了他们无限开火权。去年某信托暴雷时,他们连夜修改了官网所有产品的风险提示字体大小——从原来的8号字改到6号,这操作堪比把香烟的”吸烟有害健康”印在烟盒内侧。
写在最后
判断这类公司有个土办法:看他们茶水间的咖啡机。真正做金融的机构会用全自动机,因为没时间折腾手工研磨;而骗子公司往往摆着昂贵的虹吸壶——那是给来访客户看的表演道具。下次如果有人跟你推荐”国资背景””保本高息”,不妨问问他们风控总监的办公室在几楼。答案很可能比收益率更令人清醒。
(后记:文章发稿前,老王发来消息说那笔投资最终要回来了,但”利息按活期计算”。他苦笑着补了句:”就当交学费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