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在尖叫,会计在装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鸵鸟哲学”
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突然苦笑:“我这辈子最魔幻的事,就是看着持仓亏掉三台保时捷,但报表上利润纹丝不动——会计说这叫‘公允价值变动’。”杯中的威士忌冰块咔嗒作响,像极了准则撕裂的声音。
说到底,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的底层逻辑,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准则制定者们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串拗口的咒语,构建了看似严密的防御工事——既然价值波动已实时烫在利润表上,何必多此一举计提减值?这种线性思维像极了用体温计量血压,还自以为掌握了健康全貌。
但真正的魔鬼藏在流动性的阴影里。去年某新能源债闪崩事件中,那些被标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在流动性枯竭时根本找不到对手盘。公允价值的“公允”二字顿时沦为黑色幽默——当市场失去定价能力时,那个跳动的数字不过是算法编织的海市蜃楼。可会计准则依然固执地要求按最后成交价记账,这就像要求地震幸存者按震前房价申报资产。
更吊诡的是,这种处理方式正在催生新型套利游戏。我认识某券商自营团队专门狩猎“高收益弱流动性资产”,他们赌的不是资产本身价值,而是赌在报表日前能找到“合作方”做一把象征性交易。只要制造出瞬时成交价,就能让整个季度利润起死回生。监管者盯着连续三十天的均价波动,人家早就玩起了秒级定价的行为艺术。

或许我们该承认,金融资产的价值计量本质上是薛定谔的猫——你不打开盒子时,它既是活的也是死的。当前准则强行用交易价格坍缩了所有可能性,反而制造了更大的认知黑洞。就像暴雨中开车,雨刷器越快,视野越模糊。
下次再看财报里那些光鲜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究竟是真实的价值映射,还是财务总监和市场合谋的叙事魔术?当准则把波动性直接等同于利润,我们或许早已在狂欢中忘记了风险的獠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