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帮朋友分析股票时的场景。他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主板市盈率才20倍,创业板都50倍了,这帮人疯了吗?”我没急着回答,而是想起上周在798艺术区看到的那个展览——一幅用主板电路拼成的蒙娜丽莎,旁边是用创业板K线图绘制的抽象派呐喊。这大概就是资本市场的荒诞美学。
一、主板像个穿西装的老派绅士
主板市场总让我想起国企办公楼里那些永远擦得锃亮的皮鞋。它们稳重、体面,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去年参加某主板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室里的红木桌椅硬得让人屁股发麻,PPT里”稳健经营”这个词出现了27次。但有趣的是,当董秘说到”我们正在布局元宇宙”时,后排突然响起一声清晰的微信提示音——”支付宝到账,100元”。
这些”老钱”们最近学会了新把戏。就像我姑妈突然开始用抖音直播卖她囤了十年的普洱茶,主板公司也开始把”新能源””芯片”这些词像贴膏药一样往年报里塞。但骨子里,它们还是更相信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而不是程序员键盘敲击的声音。
二、创业板是穿着洞洞鞋的极客
有次在深圳科技园打车,司机指着窗外一栋玻璃大厦说:”这里头每天能诞生十个亿万富翁,也能破产二十家公司。”这大概就是创业板的灵魂写照。我认识个90后基金经理,办公桌上放着三块屏幕:左边是宁德时代走势图,右边是Roblox元宇宙演示,中间开着B站鬼畜视频。
创业板公司总带着种危险的魅力。它们的PPT里永远写着”颠覆””重构”,创始人演讲时眼睛里有种信徒般的光芒。但就像我那个连续创业三次终于上市的朋友说的:”你以为我们在造火箭?其实90%时间在给投资人编童话故事。”
三、危险的共舞
最讽刺的是,这两个本该泾渭分明的市场,正在变成连体婴。去年某传统家电企业收购AI公司后,股价走出六亲不认的走势——上午跟着主板消费板块跳水,下午又随着创业板科技股飙升。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挂着”互联网+祖传贴膜”招牌的店。
监管层最近总在强调”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但每次看到那些把亏损企业包装成”未来之星”的招股书,我都想起菜市场里给草莓打红光的商贩。区别可能是,草莓第二天就会现原形,而这些故事能讲三年。
尾声:赌场还是孵化器?
上个月在陆家嘴某咖啡馆,我偷听到两个西装男的对话:
“现在创业板就是合法赌场”
“主板难道不是更高级的赌场?至少发筹码的速度慢点”
走出咖啡馆时,看到对面工地挂着”金融创新示范基地”的横幅,塔吊正在把钢筋往云里送。突然觉得,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区分主板和创业板——它们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刻着”现实”,一面写着”梦想”,而所有投资者都在试图接住这枚被抛向空中的硬币。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查了下那只”家电+AI”概念股,发现它刚刚宣布要拆分元宇宙业务单独上市。看来资本市场永远比编剧更有想象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