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友喝酒闲聊。几杯威士忌下肚后,他突然苦笑着说:“你知道吗?我们每天在报表上倒腾的那些数字,本质上和赌场里的筹码没什么两样。”这句话像根刺,一直扎在我心里。
会计准则把交易性金融资产定义为“以短期获利为目的”的金融工具,听起来多么理性客观。但在我看来,这可能是财务领域最具有欺骗性的分类之一——它用精确的数字掩盖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
我记得刚入行时,师傅教我:“记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就是个放大镜。”当时不理解,直到亲眼见证一家上市公司因为持有的股票投资浮动亏损了3000万,导致季度报告突然变脸。CEO在电话会议上侃侃而谈“非经常性损益”,仿佛那些红字只是屏幕上无关紧要的像素点。但第二天,就有三个部门的预算被砍,二十多个家庭陷入焦虑。
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用最复杂的模型计算这些资产的价值,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市场情绪往往比任何数学公式都更有话语权。就像2020年原油期货跌成负值的那天,多少风控模型在那一刻显得像个笑话?我们假装能用量化工具驯服市场这头野兽,却常常在深夜对着excel表格发呆,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玩一场高级的过家家。

我越来越觉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方式某种程度上在助长企业的短视行为。为什么?因为每个季度都要向市场交卷的压力,让太多管理者变成了盯着K线图的日内交易员,而不是真正经营企业的人。我见过太多把闲置资金投入股市的公司,美其名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结果主业荒废,副业反而成了主战场。
核算规则本身也充满黑色幽默。同样的股票投资,放在不同科目下就能变出不同的魔术——今天是“交易性”明天可能变成“可供出售”,就像川剧变脸,全看管理层想让报表呈现什么表情。有时候翻看上市公司报告,我甚至觉得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就是那个最灵活的配角,需要时上场救急,不需要时默默退场。
或许我们应该更诚实地面对这件事:金融资产的短期波动根本不应该成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核心指标。就像你不能因为今天下雨就否定整年的风调雨顺。可惜的是,我们的会计准则还在不断强化这种“季度主义”的思维定式——要求企业把每一丝市场波动都即时反映在利润表上,就像强迫冲浪者每秒钟都要报告浪高变化。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那位投行朋友最后说的话:“我们都在这个系统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偶尔得跳出数字看看真实世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或许永远不会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那么迷信那些跳动的数字。毕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报表的某个科目里,而在人们创造的实际财富中。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看了眼自选股列表——很好,今天又浮亏了2.3%。所以你看,理论归理论,面对真金白银时,我们都免不了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