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北京国贸三期喝咖啡时,偶然听到邻桌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行人士激烈争论着什么。其中一个挥着手机说:”老王这次又押错宝了,文旅项目现在就是个坑!”另一个却笑着反驳:”你什么时候见过他真摔过跤?”
这话让我突然想起2017年万达的那场世纪交易。当时所有人都觉得王健林断臂求生是败局已定,但现在回头看,那个节点抛售酒店和文旅项目,简直精准得像是预见了疫情后文旅业的漫长寒冬。这种反周期的操作智慧,恐怕不是用简单的”赌性”就能解释的。
我认识的一个地产私募基金经理老陈——这家伙总爱在陆家嘴的酒吧里边喝威士忌边侃大山——说过段很有意思的话:”王健林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他敢下注,而在于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把筹码推给别人。你看他2015年海外并购时多凶猛,但政策风向一变,撤得比谁都快。这种嗅觉根本不是报表能教会的。”
某种程度上,王健林的投资轨迹像极了中国商业社会的脉搏记录仪。早些年疯狂收购AMC、马德里地标时,展现的是中国企业出海时那种近乎天真的自信;后来转向体育、文旅,又暗合了消费升级的叙事;最近频频现身新能源、科技园区项目,简直是在对着政策风向标跳舞。

但最让我着迷的是他投资逻辑里的矛盾性。一方面喊着”亲近政府、远离政治”,另一方面每个重大决策都在和政策周期博弈。去年在某高校商学院的闭门分享会上,有个胆大的学生直接问他如何平衡市场判断与政策风险,当时老王扶了扶眼镜笑道:”永远要比监管快半步,但绝不能快一步。”这话听起来像是车轱辘话,细想却藏着多少血泪教训。
有时候我觉得,王健林的投资版图像是在玩一场多维象棋。普通人盯着财务报表时,他在看土地财政的演变轨迹;同行研究消费趋势时,他在琢磨户籍制度改革对商业地产的影响。还记得万达轻资产转型时,多少分析师唱衰这种”皮包公司”模式,但现在看看那些被困在重资产泥潭里的房企,不得不承认这种提前三年卡位的狠辣。
不过话说回来,最近他重新加码文旅项目的动作让我有点困惑。在消费降级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砸钱做高端度假区是不是太冒险了?但转念一想,也许他赌的正是未来消费分化的趋势——当普通人缩紧钱包时,总有那么一批高净值人群需要更精致的体验。这种逆势操作要么成为神之一手,要么就真成了行业笑柄。
说到底,王健林的投资故事从来不只是商业案例,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家的某种生存智慧。在会议室里看财报的人永远算不清这笔账——当政策风向、民间情绪、全球格局都在剧烈波动时,或许真正的投资高手不是在寻找确定性,而是在混沌中给自己预留足够的转身空间。
就像我那位基金经理朋友最后嘟囔的那句:”别老盯着人家买什么卖什么,要多想想他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转身。时间差里的那点缝隙,才是真正的炼金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