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杭州的一场创投酒会上,我遇到一位连续创业者。三年前他的项目被知名机构以10亿估值投资,如今却陷入”僵尸企业”的困境——活着,但看不到退出希望。他苦笑着说:”投资人总在问’退出路径’,可当我反问’除了被并购和IPO,还有没有第三条路’时,他们都沉默了。”
这种沉默背后,藏着风险投资行业最吊诡的悖论。我们热衷于讨论退出机制,却鲜少承认多数退出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击鼓传花”游戏。IPO看似光鲜,实则是把烫手山芋扔给公开市场;并购往往意味着创始团队失去控制权;而那些喊着”长期主义”的基金,到期日一到照样跑得比谁都快。
退出幻觉与估值魔术
最讽刺的是,所谓的退出预期正在扭曲创业本质。我见过太多团队为了迎合投资人的退出时间表,硬生生把需要十年培育的技术压缩成三年速成方案。就像把红木家具做成一次性筷子,表面上完成了退出,实际上摧毁了真正的价值。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越是强调”退出策略”的项目,越容易陷入估值泡沫。投资人用复杂的财务模型计算IRR,创业者用美化的数据讲故事,双方在数字迷宫里互相催眠。等到退潮时分,才发现所谓的”超额回报”不过是纸面富贵——就像用美颜相机拍出的财务报表,经不起现实检验。
退出的另一面:责任的开始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退出”的本质。上个月和一位老牌GP聊天,他提到个有趣观点:真正的退出不是套现走人,而是完成价值传递。他管理的基金有条规定——所有退出项目必须保留1%的股份。”这不是为了收益,而是提醒自己要对创过业的人负责到底。”
这让我想起以色列VC的”复活条款”:当被投企业濒临死亡时,投资人有权启动二次抢救机制,用剩余资金帮团队转型。这种”不轻易放弃”的退出哲学,反而让他们的整体回报率常年保持在行业前列。
新出路:流动性与共识重构
当下最令人兴奋的,是退出机制正在技术赋能下重构。区块链让股权登记变得透明高效,二级市场基金专门收购”僵尸股权”,甚至出现了用SPAC合并再拆分的俄罗斯套娃式退出…这些创新都在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退出论。
但最根本的转变或许在于共识重建。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接受”部分退出”理念——在B轮就收回本金,保留剩余股份陪伴成长。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既缓解了基金期限压力,又给了企业真正的发展时间。
说到底,退出机制不该是悬在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某个投资人又在你面前高谈阔论退出预期时,不妨反问一句:”您说的退出,是故事的终结,还是新篇章的开始?”
毕竟,真正的价值创造从来不需要急着退出历史舞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