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低估的“小”生意
去年夏天,我在老城区巷口遇见个卖冰粉的小哥。三轮车改造的摊位,贴满了手写标语,最显眼的是那句:“月入过万,但不想告诉你秘诀”。我笑着买了碗桂花冰粉,问他生意如何,他眨眨眼:“比坐办公室强,就是城管来了跑得快些。”
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我们总在寻找“投资少回报高”的生意,却常忽略一个事实:真正的好生意往往藏在那些被精英阶层嗤之以鼻的角落。就像我邻居王阿姨,在小区里做私房卤味,最初就靠个电饭锅起步,现在微信群里五百多个固定客户,月流水比很多白领都高。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在创业论坛看到“轻资产项目”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开网店、做自媒体——这些看似光鲜的赛道早已挤满了焦虑的年轻人。却很少有人愿意放下身段,去考虑那些需要沾点油烟、费点体力的行当。我认识个90后姑娘,专门给写字楼白领代炖燕窝,每周送一次,客单价八百起,用的就是自家厨房和保温袋。
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小本生意”的认知被严重扭曲了。总想着要找个风口,要标准化可复制,却忘了生意的本质是解决具体问题。我家楼下修鞋的大爷,二十年来就守着三平米摊位,供女儿读到博士——这难道不算成功?现在人动不动就要谈商业模式,要融资要上市,反而看不透最简单的生活哲学:有人需要,你能提供,这就是生意。

最近注意到个现象:社区代买菜服务突然火起来。不是那种APP下单的,是真人每天去菜场拍视频,帮你挑最新鲜的排骨和活鱼,加收10%服务费。听起来毫无技术含量对吧?但有个大姐靠这个,三个月建了八个五百人群。她说秘诀就俩字:信任。现在连进口牛排和有机蔬菜都搞起团购了,客单价越来越高。
当然不是说要所有人都去摆摊。但我们必须承认,很多看似微小的需求背后,藏着被互联网巨头忽略的金矿。我表弟专做宠物殡葬,起初就租了个郊区小院,现在居然需要预约排队。他说这行最难受的是经常要陪客户哭,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这种沉重的情感连接,才构成了无法被平台取代的壁垒。
有时候觉得,我们追逐“轻资产”已经走入误区。真正的轻资产不该是零投入,而是把资源集中在最能产生价值的环节。像那个给网红拍短视频的团队,设备就一台手机,但导演时薪要两千——他们卖的不是设备,是审美和创意。这种“软实力”的投资,往往比硬件投入重要得多。
最近和投资人朋友聊天,他说现在最看好的是“社区手艺人”经济。不是指传统非遗,而是那些能把普通技能玩出花来的普通人。比如专门给老年人调试智能家电的小伙子,或者能根据星座搭配香薰的调香师。这些生意起步可能就几千块,但因为有强烈的人格化标签,反而比标准化服务更有溢价空间。
说到底,小本生意的精髓不在于“小”,而在于“准”。找准一个细分需求,像钉子一样钻进去,比铺大摊子更有生存几率。就像我常去的那个深夜炒饭摊,老板永远只做五款炒饭,但米要用三种混合,火候精准到秒——现在有人专门开车半小时来吃,一份卖到四十八。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个事:那个冰粉小哥最近扩招了,带着两个徒弟在夜市支了新摊位。我昨晚特意去看了看,招牌上还是那行手写字:“别问赚多少,先问问自己肯不肯凌晨四点起来搓冰籽”。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