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时,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国有行APP上4.8%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比定期高两倍还多!银行总不会骗人吧?”他眼镜片后的兴奋让我想起三年前同样天真的自己——那时我刚把年终奖扔进某款”稳健型”理财,结果三个月后净值回撤得比股票还刺激。
银行理财没风险?这话就像说游泳池不会溺水一样可笑。区别只在于风险被层层包裹:用精美折页上的小字注释、客户经理训练有素的话术、还有那份要划到手机发烫才能看完的电子协议。我见过最绝的套路,是把中等风险产品包装成”新客专享福利”,利用人们对银行天然的信任感玩心理游戏。
有意思的是,风险本身正在变异。以前怕的是违约暴雷,现在更要警惕”业绩比较基准”这类文字游戏——那四个字本质上和”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免责声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年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大面积破净时,客户经理的经典话术是:”您当初选择的是R3等级哦”。听听,风险等级成了他们的防弹衣,却成了投资者的无主之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我们既想要存款的安全感,又垂涎投资的超额收益。银行恰好利用这种贪婪与恐惧的摇摆,创造出风险转嫁的完美商业模式。产品说明书里”非保本浮动收益”这七个字,比任何恐怖小说都令人毛骨悚然,可惜大多数人根本懒得翻到第二页。

最近我观察到更微妙的变化:随着净值化转型,银行开始把波动风险包装成”投资者教育不足”。这招实在高明——亏钱不是产品设计问题,而是你的认知层次不够。就像卖给你一辆没有刹车的自行车,然后责怪你不会用脚刹车。
所以下次看到”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这句万能护身符时,不妨把它翻译成:”过去我请客吃饭,未来可能要吃你的席”。说到底,银行理财更像是场概率游戏,而庄家永远穿着银行的制服。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老王昨天发消息说最后还是买了那款产品,理由是”大堂经理送了我一桶花生油”。你看,风险定价有时候真的就这么朴实无华。)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