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中环的茶餐厅里,我无意中听到两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的男人在激烈争论。他们面前的计算器上显示着7.83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在香港人血液里流淌的程度,恐怕比AB型血还要普遍。
“联系汇率就是个定时炸弹!”年轻的那个把冻柠茶杯砸在桌上,冰块跳起来抗议。年长者慢条斯理地擦着溅到袖口的水渍:”后生仔,97年金融风暴时你在玩泥巴吧?”这场景让我想起1998年金管局血战索罗斯的传说,当时我父亲把定期存款全换成了美金,结果…
港币与美元挂钩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游戏,实则是世界上最精妙的经济心理战。7.8这个魔术数字就像维多利亚港的潮汐,表面平静下暗流汹涌。我常觉得香港人对待汇率的态度很分裂——既自豪于这个制度带来的稳定,又隐隐担忧它像绑在腰间的救生圈,游不远却也不敢解下。
最近有个有趣的发现:本地奶茶店的价格调整频率,某种程度上成了港币购买力的民间晴雨表。去年当汇率短暂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时,我常光顾的铺头居然连夜换了价目表。老板阿强叼着烟说:”美金走强,我的淡奶可是新西兰来的。”这种微观经济层面的条件反射,比任何经济学教科书都生动。

金融圈的朋友总爱说”港元是美元的影子货币”,但我怀疑这个比喻太过温顺。更贴切的可能是”高空走钢丝者的平衡杆”——既要保持绝对稳定,又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气流。记得2019年社会运动期间,那些突然增多的外币兑换窗口,像极了暴雨前蚂蚁搬家的场景。
令人玩味的是,这套运行了三十多年的机制,正在遭遇最微妙的挑战。当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当数字货币开始模糊边境,港币的定位变得像个站在十字路口的绅士——手中的怀表走得依然精准,却不确定该继续等待还是换个方向。
上个月陪内地朋友换汇时,他盯着显示屏突然问我:”为什么香港人这么执着于这个数字?”我想了半天,最后指着茶餐厅墙上的餐牌说:”就像菠萝油卖10块,加价到11块就会有人拍桌子。有时候,坚守某个数字不是为了数学正确,而是集体记忆需要锚点。”
或许某天,当我们的孙子辈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联系汇率”这个词时,会像现在我们看”金本位制”一样觉得古老。但此刻,这个7.8的数字依然在维港两岸的玻璃幕墙上跳动,在茶餐厅老板的计算器里闪烁,在新娘嫁妆的礼单上出现——它早已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这座城市的心理安全绳。
(写完这段文字后,我下意识看了眼手机上的汇率APP。7.8302,很好,今晚的菠萝油应该不会涨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