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眯着眼睛吐烟圈:“现在来问保本理财的,不是天真就是懒。”这话说得刻薄,却让我想起三年前姑妈把拆迁款全部砸进某“国有背景”理财项目时那双笃定的眼睛——后来该项目暴雷,她至今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
保本理财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某种荒诞的讽刺。就像你去餐厅点一道“保证能吃”的菜,它或许毒不死你,但长期吃下去,营养不良才是真正的危机。央行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已过去五年,可很多人仍然像寻找诺亚方舟般搜寻着“保本”标签,这种执念背后,藏着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集体恐惧。
我翻遍当前市面上的“保本型”产品,发现真正能打的不过三类:存款保险兜底的定期、国债、以及部分写入合同保证收益的储蓄险。但有意思的是,当我把年化2%-3%的数据甩给客户时,对方常露出被羞辱的表情:“这还不够通胀塞牙缝!”你看,人类就是这么矛盾——既要绝对安全,又渴望高收益,这种悖论让多少理财经理夜里嚼着褪黑素失眠。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越是标榜“保本”的产品,越需要警惕其隐形代价。比如某些结构性存款,保本是真,但触发高收益的条件概率堪比彩票中奖;又比如某些万能险,保底利率1.75%写得明明白白,但资金锁定期长得足以让孙子学会打酱油。这种用流动性换来的“安全”,本质上是对机会成本的残酷剥削。

我越来越觉得,所谓保本理财排行根本是场行为艺术。真正该排行的不是产品,而是人性——你能承受多长的资金冻结期?愿为安全感支付多少溢价?是否理解“保本”背后那套精算师用概率织成的网?去年某城商行推出的特色存款,年化4.5%还送粮油,结果三个月后悄无声息下架。当时抢到的人像中了头彩,但没人追问为什么这种“好事”无法持续。
或许我们该彻底抛弃“保本”这个旧时代的遗物。就像没人会因为汽车可能出事就永远骑自行车,真正的风控不是寻找绝对安全区,而是系好安全带、买好保险、掌握刹车技巧。把资金分散进债券基金、黄金ETF和REITs,长期看远比追逐那些名义上的保本产品更抗跌——当然,这需要你忍受偶尔15%的净值波动,就像忍受天气预报偶尔失准。
最后说个扎心的事实:所有标榜保本的理财产品,最终保的不是你的本金,而是金融机构的管理费。当你在计算那点微不足道的利息时,人家早在资产端用你的钱赚走了6个点的利差。所谓安全,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认知茧房。
(放下茶杯)所以下次有人给你推保本理财,不妨笑着问一句:“您说的保本,是保我的本,还是保您的管理费本?”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