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某地产集团干了八年投资拓展的老兵,突然盯着酒杯说:“我现在看地块,第一反应不是测算利润率,是想象这里会不会长出外卖电动车坟场。”我们都笑了,但笑完有点冷——这大概就是当下投资拓展岗最真实的写照:你既要是个冷酷的数字机器,又得是个能闻出人间烟火味的社会学家。
我入行时师傅说过,投资拓展就三件事:“找得到、看得懂、拿得下”。现在想想,这话对了一半,漏了最要命的半句——“守得住”。去年参与过一个新区文体项目,模型漂亮得能上华尔街,政府关系也到位了。结果动工三个月,周边居民举着“还我广场舞地盘”的横幅把工地围了——当初谁算得到大妈们的战斗力能影响IRR?我们团队熬夜改方案时,95年的分析师嘟囔:“早知道该去跳半个月广场舞做尽调。”虽是玩笑,却戳到痛处:数字化工具能算出土地溢价,但算不出人性博弈。
这个岗位正在经历某种撕裂。一方面,资本越来越依赖算法决策,无人机航拍、热力图分析、AI预测模型成了标配。另一方面,真正定生死的往往是报表外的东西:某领导对建筑密度的执念、隔壁小区业主的维权传统、甚至地块上老榕树的风水传说。我见过用Python写尽调报告的哈佛硕士,被本地开发商一句“这块地以前是乱葬岗”打得束手无策——数据能洗地,但洗不掉集体记忆。
最荒诞的是价值评判体系。你用半年谈下的旧改项目,可能不如实习生偶然在饭局上听来的新能源指标受表彰。去年有家房企给投资团队设了“线索转化率”KPI,结果有人专攻偏远地区的殡仪馆地块——政策风险低、竞争少、成交快。季度表彰会上,冠军捧着奖杯说“感谢死亡红利”,台下掌声雷动却没人敢看老板表情。当拓展变成猎奇,或许我们都该想想:到底是在给企业找未来,还是在给财报找止疼药?

有意思的是,真正活下来的反而是些“反效率”的操盘手。有位前辈坚持每个项目前租当地房子住两周,早上去菜市场听摊主抱怨租金,晚上混进小区业主群看吵架内容。他主导的社区商业项目开业率常年95%以上,秘诀是份周边居民骂人关键词分析报告——这种洞察力,再大的数据模型都喂不出来。
或许这个岗位最大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必须同时活在两个悖论里:既要相信数据,又要怀疑数据;既要追逐风口,又要警惕风口;既要满足资本饥渴,又要听见土地呼吸。就像那个经典段子:优质地块就像爱情,所有人都喊着要找,真遇见了又不敢娶——因为算不清是缘分还是陷阱。
放下酒杯时老王突然说:“知道为什么咱们这行秃顶率比程序员还高吗?不是因为加班,是每天在理性与直觉之间拔河,头发都被脑内风暴薅没了。”路灯下他摸了摸发亮的头顶,这个动作比任何行业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