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参加完第三期创业培训,走出教室时天色已暗。我站在写字楼门口点了支烟——虽然三个月前才戒的——脑子里盘旋的不是商业模型画布,而是讲师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笑:”90%的创业课程,教的都是怎么成为那10%的成功者。”
一、被神化的”执行力”与被低估的”发呆力”
所有培训都在强调执行力,这让我想起去年在798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他办公桌上贴着”JUST DO IT”的刺青贴,电脑里存着37版商业计划书,最后公司死于他第38次转型——因为听了某位大咖”要快速试错”的建议。
现在的创业教育像个健身房,把所有人都训练成动作标准的健美选手。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可能是躺在瑜伽垫上发呆的能力。我认识的一位做小众香薰的90后,就是在某天盯着调香瓶发呆三小时后,突然想通了”为什么非要讨好大众市场”这个关键问题。
二、BP比赛就像选秀节目
路演环节永远最火爆,看着那些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用TED演讲式的语调说着”解决万亿级市场痛点”,我总想起选秀节目里的才艺展示。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但凡获奖的BP,封面的条形图必定是45度角上扬,这角度据说经过心理学验证最能激发投资欲望。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中场休息时的对话:
“你们用户画像数据怎么来的?”
“噢,参考的艾瑞报告。”
“验证过吗?”
“这个…先拿到融资再说吧。”
三、创业圈的”皇帝新装”
最魔幻的是资源对接会。某次我看着两个创始人互相交换名片:
“你们技术壁垒是?”
“区块链+AI赋能。”
“巧了!我们也是AI+区块链重构行业。”
后来私下聊才发现,前者是个做电子合同的SaaS,后者是个卖智能水杯的。
这让我想起培训里没人点破的潜规则:很多创业故事就像精心设计的魔术,关键在于让观众(投资人)相信”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而不是追问道具箱里的机关。
四、那些真正值回票价的瞬间
当然也有闪光点。记得某天中午,隔壁组做老年健身的姐姐突然问我:”你觉得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解决痛点’了?也许老人家更需要的是有人陪着说说话?”那一刻会议室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她的笔记本上,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小笑脸。
还有结业时某个投资人说的实话:”我投过的项目里,最成功的那个创始人当时连PPT都不会做,但他清楚知道每个客户早餐爱吃什么。”
五、写在最后
现在我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讲师送给我们的话:”创业培训就像游泳课,在岸上学得再好,跳进水里该呛的水一口都不会少。”但角落里我偷偷补了句:”至少知道了哪里会有浪。”
(摸出皱巴巴的培训手册,最后一页的咖啡渍晕开了某个关键词——那可能才是整期课程最真实的收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