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锅与财报之间:一个商业观察者的蜀道沉思
上周在成都东郊记忆喝咖啡时,偶遇一位穿着polo衫的中年人。他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K线图,手边却摆着半碗凉掉的肥肠粉。这个充满违和感的画面,突然让我想起省商投这家企业——它不也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吗?
作为扎根西南的省属国企,省商投总给我一种”端着铁饭碗吃火锅”的奇特观感。去年参加他们的供应链峰会,听着高管用川普话讲”数字化转型”,会场飘来的却是楼下火锅底料炒制的牛油香。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或许正是当代国企转型的生动注脚。
我特别注意到他们最近在搞”川货出川”工程。表面看是帮郫县豆瓣、宜宾芽菜开拓省外市场,但深层次是在玩一场风险对冲——当大宗商品贸易受国际局势波动时,这些不起眼的调味品反而成了抗周期的压舱石。这种”辣椒经济学”很有意思:去年他们某个偏远县的藤椒油项目,意外在长三角高端超市卖出每瓶198元的价格,这比许多高科技产品的毛利率都惊人。
不过最让我担忧的是他们的混改节奏。见过太多国企把混改做成”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文章,省商投虽然引入了京东、普洛斯等战略投资者,但那些穿着中山装退休老同志每周仍会到食堂”偶然视察”。有次听他们一位80后副总苦笑:”现在做决策要先通过两套语言系统翻译,一套给董事会看市盈率,一套给老领导讲社会效益。”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在疫情最严重时,正是这支”土洋结合”的队伍干成了件漂亮事——动用所有冷链车辆,72小时把阿坝州的牦牛肉直送上海隔离小区。这种战时动员能力,怕是某些纯市场化企业难以企及的。我当时在浦东封控区收到那份带着花椒香的包裹时,突然对”国企担当”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最近他们开始折腾ESG概念,这事挺耐人寻味。一边要发布全英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边还得组织员工去帮农户收猕猴桃——后者可能才是真正影响评级的关键。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术,某种程度上像极了成都的天气:预报说是晴天,但茶馆屋檐下永远飘着毛毛细雨。
站在他们的高新保税仓里,看着AGV机器人穿梭在郫县豆瓣和进口红酒之间,这种时空交错感让人恍惚。或许省商投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巨头,而在于始终扮演着”商业摆渡人”的角色——在盆地与海洋、传统与创新、政策与市场之间架设转换器。
离开咖啡厅时,那位看K线图的中年人突然接起电话:”要得!我马上让仓库发两车花椒过去,但是要先款后货哈!”——你看,这就是最真实的四川商业图景:再大的生意,终究要落回一麻袋花椒的妥帖交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