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吐槽说现在投资圈的排行榜比明星热搜还不可靠。“你信不信,有些机构今年能排进前十,纯粹是因为去年投的那家AI公司突然被国资接盘了?”他晃着酒杯,眼神里带着行业老炮儿特有的讥诮。
这话让我愣了几秒。是啊,我们总是热衷于给投资机构排座次——管理规模、退出案例、IRR数字,这些冰冷指标被做成一张张光鲜的榜单,在创投媒体的头条上轮番轰炸。但数字背后那些真正决定一家机构能量的东西,反而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规模的幻觉与权力的游戏
先说说规模这件事。去年某家机构刚刚完成了百亿新基金的募集,媒体通稿写得天花乱坠。但圈内人都知道,他们过去三年有近一半的项目还在B轮前挣扎,最近甚至开始悄悄找接盘侠兜售某个新能源项目。规模大固然能砸出声音,但有时候就像穿着 oversized 西装的孩子——架势足了,举手投足间还是露怯。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现象:如今真正敢在早期押注硬科技的投资人,反而往往是那些管理规模适中、决策链条短的精品机构。他们不需要为了消化资金而去投那些看似安全却毫无想象力的项目,也不用为了讨好LP而硬凑某个赛道的投资数量。某种程度上,规模正在成为创新的反作用力——这话可能得罪人,但你看那些动不动就要投出几十家“元宇宙”、“Web3”项目的机构,现在还剩几个敢主动提这些赛道?
退出狂欢背后的价值焦虑
退出案例当然是衡量投资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现在的榜单评选机制存在着可怕的滞后性。某家机构因为三年前投的企业今年IPO了,就能在未来三年持续享受榜单红利——哪怕他们最近两年投的项目一塌糊涂。这就像凭着一首十年前的爆款歌曲一直占据金曲榜的歌手,实在有些荒诞。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许多看似光鲜的退出背后是价值的虚空。我见过太多项目为了赶科创板的窗口期,硬生生把实验室技术包装成产业化成果,上市后股价腰斩的比比皆是。投资机构赚到了管理费和carry,留下二级市场投资者对着空洞的财报发呆。这种击鼓传花式的退出,真的配成为排行榜的加分项吗?
人与机构的微妙博弈
说到底,投资终究是人的游戏。我始终认为,比起机构的品牌,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背后具体是谁在操盘。某家老牌机构的核心合伙人出走后,虽然机构名字还在榜单前列,但明眼人都知道它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相反,一些新生代机构虽然管理规模不大,但因为有几个真正懂产业的投资人,反而能投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2021年接触过的一个专注半导体材料的基金。他们的合伙人之前在工厂干了十几年,能一眼看出哪些技术路线是花架子,哪些真有产业化潜力。当时他们投的某个溅射靶材项目被很多大机构嫌弃太“传统”,结果两年后因为地缘政治变化突然成了香饽饽。这种基于产业认知的预判能力,是再多MBA课程都教不出来的。
尾声:在迷雾中寻找真正的坐标
也许我们该停止对投资机构排名的盲目崇拜了。这些榜单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业剧场,各方心照不宣地维持着某种表面繁荣。真正有价值的,或许是抛开这些噪音,去观察那些不太显眼却持续创造价值的小信号:比如哪些机构敢连续三轮加持同一个创业者,哪些投资人会在项目低谷时仍然提供资源支持,哪些团队在热闹的赛道外发现了真正的价值洼地。
下次再看到投资机构排名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排名的评价体系,到底在为什么样的投资行为颁奖?它鼓励的是长期价值创造,还是短期的数字游戏?答案可能比排名本身更有意思。
(写完这篇文章时,窗外正好传来洒水车的音乐声。莫名想起某个投资人说过的话:“在这个行业,有时候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谁说不是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