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大赛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真人秀
上周三深夜,我在咖啡厅偶遇了去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冠军小林。这个曾经在路演台上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此刻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发呆,桌面上散落着几份融资计划书。”你知道吗?”他突然抬头对我说,”我们那个获奖项目,其实半年前就停掉了。”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悖论:为什么越来越多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最终都成了橱窗里的展品?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场被过度美化的创新游戏。
• • •
记得第一次担任创业大赛评委时,我被一个团队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项目惊艳到了。精美的PPT、流畅的演讲、完善的数据模型——直到我随口问了句”你们自己平时垃圾分类吗”,五个团队成员面面相觑的尴尬表情说明了一切。这不禁让我怀疑,我们到底是在评选真实的创业项目,还是在评选最会讲故事的表演者?

有个不成文的规律:越是符合评委口味的项目,越容易在现实市场中碰壁。去年某高校的冠军项目”校园二手教材平台”,在赛后调研时才发现,90%的学生宁愿花高价买新书——因为”旧书上有别人的笔记会影响学习”。这种对真实需求的误判,在创业大赛中几乎成了通病。
• • •
更吊诡的是评分的标准。我曾偷偷做过一个实验:把同一个商业计划书分别投给五场不同规模的创业比赛,结果评分从72分到91分不等。评委们——包括我自己——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的东西迷惑:创始人是否穿着得体、PPT动画是否酷炫、是否使用了当下最热门的流行词(区块链、元宇宙、AIGC…)。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的那句话:”竞争越激烈的地方,价值创造往往越少。”
有个投资人朋友跟我说过他的”三分钟法则”:如果三分钟内听不出这个项目要解决什么真实痛点,就直接pass。可惜在创业大赛里,评委们往往要耐着性子听完20分钟精心排练过的表演。
• • •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近在深圳遇到的一个团队倒是给了我新的启发。他们没有参加任何创业比赛,而是在城中村租了间小店面,用最笨的方法测试他们的”社区共享厨房”项目。三个月下来,虽然没拿过任何奖项,但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我们没时间做漂亮的BP,”创始人笑着说,”光记每天的客流量和剩菜量就够忙活了。”
这或许揭示了创业大赛最大的盲点:我们过度关注从0到1的创意,却忽视了从1到100的坚持。就像我那位咖啡厅里偶遇的冠军小林最后说的:”比赛教会我怎么打动评委,但没教会我怎么打动市场。”
• • •
所以下次当你准备参加创业大赛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想要一个漂亮的奖杯,还是一个能活下去的生意?毕竟,真正的创新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笔记本里,在一次次失败后重新站起的勇气中。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成了曾经批评的那种”只会说漂亮话的评委”。或许这就是创业大赛最讽刺的地方——我们都在这个游戏中扮演着心照不宣的角色。)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