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凌晨三点突然惊醒,第一件事不是摸手机看时间,而是打开天天基金查净值?我有个朋友老张,去年在白酒基金最高点杀进去,现在每天要刷新十几次净值页面,手机屏保都是自制的基金涨跌折线图。最魔幻的是,他连买菜时看到芹菜降价都能联想到基金净值回调。
说实话,这种每日净值查询的仪式感,已经超越了理财本身的意义。我们表面上在关心资产波动,实际上是在反复确认自己没有被时代列车抛下——毕竟现在连楼下早餐摊的阿姨都知道用零钱买货币基金。但问题在于,当净值查询变成肌肉记忆,我们反而忘了最初为什么要理财。
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去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家晒收益截图时都爱把持仓收益率放大到占满整个屏幕;今年行情转冷,朋友圈突然流行起”长期主义”的鸡汤小作文。这就像在游乐园坐过山车,上升时拼命尖叫刷存在感,俯冲时却突然开始背诵道德经——净值查询早就成了当代人的情绪晴雨表。
更值得玩味的是,某些基金公司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把净值更新时间设计得像开盲盒,下午三点后的那半小时,App的加载动画都能演出莎士比亚悲剧的仪式感。我甚至怀疑产品经理偷偷研究过赌场老虎机的间歇强化机制——那种若即若离的延迟反馈,比准时更新更能让人上瘾。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个事。上周去参加婚礼,同桌有个95后姑娘全程抱着手机看基金净值,新郎新娘交换戒指时她突然捶桌大喊:”医药板块终于回本了!”全场寂静中,司仪尴尬地接话:”看来新人的爱情比K线图更值得关注啊。”你看,当净值波动能冲淡人生重要时刻的浓度,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这种每日 ritual 的真正价值?
或许我们应该学学隔壁日本主妇的”佛系理财法”:她们把基金投资叫做”お任せ”(拜托了),买入后就真的交给时间。哪像我们,明明买的是基金却操着美联储主席的心,每天盯着净值起伏就像在监护ICU病人的心电图。

说到底,天天基金净值查询这个动作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投资做成了996。下次当你又要条件反射点开那个绿色图标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这笔钱锁定期十年,我今天还会这么焦虑吗?答案或许能让你看清什么是投资,什么是赌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65/
